青年微观

小联微评第98期 | 张晓岚:理想、个性和青春应该是青年学生的人生底色

发布者:陈今园发布时间:2019-06-18浏览次数:368

理想、个性和青春应该是青年学生的人生底色

张晓岚

前段时间,《中国青年报》微信平台转发北京大学秦春华教授的文章《这些“牛孩”的人生方向呢》(标题:《夜思 | 北大院长面试学霸:他们就像一个模具打造出的“家具”》),一时引发热议。作者讲述了自己在面试优秀学生的经历:参加面试的都是学习成绩优异、艺术特长突出、获得过各级科技创新奖励、热心公益事业的“别人家的小孩”,各个相似得完美。可当被问及“你未来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或者“你想要问我什么”时,这些“天之骄子”们却显得窘迫和茫然。

无独有偶,最近的几项文体活动报名前,都有不同的学生私戳我,“老师,请问参加这项活动可不可以加文体分,按校级活动还是院级活动标准加分”。第一次听到这种问题,我觉得气愤:文体分是为了奖励那些积极参加活动、提升个人素质的学生而设,而不该是为了赚文体分去参加活动,这是本末倒置。可是当这样的问题听多了,我不再责备,甚至想问一句:“你是真的喜欢参加这项活动吗?还是只想赚满文体分?你知道自己喜欢参加什么活动吗?”

我佩服这些优秀学生的能力、欣赏他们的严格自律、积极要求进步,却也同情他们的茫然和“忘我”。他们很“稳”,可能是现实中的“赢家”,甚至是未来社会的中流砥柱,可他们唯独忘记了自己才是人生的主角,不知道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十年寒窗,人不应该将评分作为衡量人生的标准,甚至为此而搁置自己的个性、青春和理想,成为千篇一律的产品。这些学生很聪明,懂得复制成功经验,却缺少了享受个性和青春——两个人生最大的变数的过程,这是成长的缺失。那么,在“快速成功”这一理念的鞭策下,理想又在哪里?理想、个性和青春才应该是青年学生的人生底色。

※不要用分数限制个性的养成

个性是一个人最好的名片,是一个人灵魂的外化,独特个性的形成也是人成熟的标志。个性有其利弊,而个性成长的过程就是扬长避短、逐渐形成稳定个性的过程。当然,有个性≠听不进意见和建议,有个性≠脾气差。在此基础上,我们应该学着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喜好和个性中的优点和缺陷,扬长避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而非人云亦云,完全让评价标准成为牵制人生的枷锁,限制个性的自由成长。个性滋养人生和事业发展的突出典型就是苹果公司的创始人乔布斯,他执着和不服输的个性鞭策着他做出一项项不可能的创新。

※不要因为现实压力而放弃理想

如果你问幼儿园的小孩“你长大想做什么工作”,“科学家、音乐家、老师、医生、宇航员……”,你可能得到100种答案。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答案的数量和种类会越来越少。这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周边环境、观念的影响和对现实的认知。一方面随着知识和阅历的增加人们更加明确自己的方向,另一方面也正因越来越多的“不可能”,越来越多的“捷径”,很多人放弃了理想,因为“挑战不可能”是一件有难度的事情。立志当高远,唯有远大的志向才能成为鞭策人长期奋斗的不竭动力,鼓励人克服现实困难,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无论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还是为实现儿时的“飞天梦”而奋斗,那些在现实中看来遥不可及的理想,最终都靠着奋斗的双手一步步实现。

※不要让所谓的“成功经验”捆绑青春的可能

青春是人生最美好、浪漫的阶段,也是精力最旺盛、最精彩的年纪。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随着社会高速发展和竞争的日趋激烈,青年学生面临压力越来越大。是该听从他人的意见,选择“事少、离家近、稳定不出错”的工作还是选择自己喜欢的、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这成为很多人面临的难题。为了“不失败”,很多人会选择复制他人的所谓“成功经验”,走上看似“前途一片大好”的道路。然而这却是对个人理想、青春的浪费。除了显而易见的“成功”之外,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奋斗的力量被忽视。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每天都有新事物正在萌芽,每天都会有新的产业、工作岗位产生,然而创新正是在这些“青春的可能”中燃起星星之火,这星星之火也足以点燃人生的原野,照亮理想之路。

愿你始终心怀理想,在无所畏惧的奋斗中实现个人价值,无愧青春选择。

(文学院辅导员:张晓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