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微观

小联微评第108期 | 徐昕旸:让奋斗成为青春最亮丽的底色

发布者:王一舟发布时间:2019-09-15浏览次数:414

让奋斗成为青春最亮丽的底色  

  

徐昕旸

  

上半年,湖南卫视五四晚会上的情景剧《等待》刷屏各大网站、媒体平台,看哭了无数网友。节目用将近十分钟的长篇幅致敬两弹元勋邓稼先:1958年,34岁的邓稼先从接受研制原子弹任务开始,告别妻儿,深入大漠戈壁潜心钻研,度过了28年近乎“人间蒸发”的日子;1985年,当他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中时,已过花甲之年,带着一身病痛,一年后因直肠癌晚期离开人世。在被邓老先生奋斗不已、奉献爱国的人生经历深深感动的同时,反观当下,“佛系青年”现象悄悄兴起,“丧文化”在青年群体中流行,满足于眼下的“小确幸”成为主流观点,没有目标、随波逐流成为一部分年轻人的新标签。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提出,希望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勇于砥砺奋斗,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毫不畏惧面对一切艰难险阻,在劈波斩浪中开拓前进,在披荆斩棘中开辟天地,在攻坚克难中创造业绩。面对总书记的殷切期望、面对邓老先生的励志故事,希望同学们都能“燃起来”,让积极奋斗成为青春的主旋律。

 

奋斗要有明确的方向,让青春与伟大祖国同在

心怀伟大祖国,勇担时代责任,奋斗就有了正确的方向。中学时代的邓稼先喜爱数学和物理,但卢沟桥事变的枪声打破了他平静的学习生活,也在他心中种下了“学成报国”的种子。在此后的一辈子里,不论是青少年时代的发奋学习,还是刚取得博士学位9天就放弃了在美国可以有的优越生活和工作条件毅然回国,亦或是义无反顾进入罗布泊牵头设计开发核武器,邓老先生的所有行为和所有决定都只有一个原因:祖国需要。对我们新时代中国青年来说,热爱祖国更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同学们的人生目标可能不尽相同,因专业的差异、兴趣特长的不同,职业选择也会呈现多元化的态势,但只有把自己的小我奋斗融入大我洪流,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前途、民族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离开了祖国需要、人民需求,任何孤芳自赏的奋斗都会陷入越走越窄的狭小天地。  

 

奋斗要有过硬的本领,让青春与刻苦学习相伴

青年是苦练本领、增长才干的黄金时期。邓稼先自幼就热爱学习,成绩优异:小学时候熟读四书五经、涉猎世界名著;中学时期跟随清华、北大教授,学习突飞猛进,17岁便考入西南联大物理系;青年时期赴美学习更先进的知识,学习刻苦,成绩突出,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修得所有学分并取得博士学位。正因为有如此深厚的知识储备,邓稼先才能被挑选进入核武器研发团队,为国家的核事业贡献力量。与邓老先生所处的时代相比,当代青年有着更好的学习环境。当今中国社会安定无战祸,信息技术的发展让我们能高效便捷地获取最新研究成果,国家、社会对教育的高度重视让我们有了更优越的学习环境和更先进的研究设备。同学们更应当珍惜韶华,集中精力、孜孜不倦地学习,为奋斗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青年同学们也要积极融入社会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决不做高分低能的“书呆子”。

 

奋斗要有坚定的决心,让青春与矢志奋斗为友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成功的花朵要用辛勤的汗水来浇灌。在秘密研发核武器的过程中,邓稼先带领工作组成员刻苦学习理论,研究尖端科学,用算盘和纸笔,用三年的时间计算出了原子弹的设计方案,用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创造了制成氢弹的世界最快速度,用二十八年的时间使中国赶在世界全面禁止核试验之前达到了实验室模拟水平,把国家领向了安全地带。哪怕是在身体疼痛不止、全身大面积溶血性出血的生命最后时光里,邓老先生仍然在思考如何和平利用原子能。邓老先生用实际行动向我们生动诠释了“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奋斗不只是响亮的口号,更是脚踏实地的顽强拼搏,矢志不渝的奋力向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反复提过,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同学们作为新时代的奋斗者,更要牢固树立永久奋斗的伟大信念,培养不惧艰险奋力向前的意志品质,将“永久奋斗”定格为人生总基调,为国家开创新的辉煌,为自己留下无悔的青春印记。

 

奋斗的青春才有意义,奋斗的青春也最美丽。希望同学们以以邓稼先为代表的优秀知识分子为榜样,树立正确的奋斗观,努力践行奋斗精神,抓住人生机遇,接受时代考验,做有理想有志向、敢拼搏勇开拓的“奋斗一族”,让奋斗成为青春最亮丽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