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微观

青年微观第281期 | 装在镜子里的人 ——信息茧房:谁在画地为牢?

发布者:王一舟发布时间:2021-05-27浏览次数:346

    装在镜子里的人——信息茧房:谁在画地为牢?

公共管理学院  2019级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 郭

不知从何时起,寻找自己喜欢的东西变得越来越简单,志同道合的人,在现实里好像凤毛麟角又远在天边,但互联网却好像天生会弹奏高山流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知己就在那方寸的屏幕与键盘之间。甚至不知不觉间,最懂你的人从亲人朋友变成了手机与软件。

大概是不知道第几次的登录与浏览,在一次又一次的过滤筛选中,你与信息的双向选择创造出了另一个数字化的自己?亦或是重复与偏好画地为牢,化作丝线,为你织就了看似广阔的蚕蛹?

关注、点赞——偏好里的茧壳世界

真正的危机不是机器像人一样思考,而是人像机器一样思考。

自从大数据个性化服务开始流行,我们的互联网冲浪体验大幅提升。

当然这不只是科技的功劳:

下班回家躺在沙发上放松一下,打开手机短视频划到的恰好是自己喜欢的明星电影,心情不错,双击点赞!

换季时节,打开购物软件,挑选几件衣物,浏览之后终于加购了自己满意的。下次再打开软件,惊喜的发现首页滚动的衣物都是与购物车里一样的风格?

偶然在微博围观社会热点,居然有大V与我的看法一样。真是英雄所见略同,相见恨晚,果断关注!

不知不觉间,点赞与关注,收藏与转发都变成了你给大数据分析自己思想灵魂的样本,而大数据分析过后反馈给你的是他推算后的另一个可能的你,你与它的一次次点击和反馈,一来一往中自己好像越来越愿意活在既定的偏好里,或者说的惊悚些,在某种程度上自己越活越像你与他共同打造的手机屏幕后的另一个你?是庄周梦蝶还是蝶化庄周?事情好像陷入了循环…… 

按键伤人——寂寞独醒还是整理偏见?

我们认为我们每一天都在思考,但也许实际上只是重新整理偏见。

个性化推送和用户的偏好选择,使得一群看似志同道合的人越走越近,促进了小众圈层文化的进化。与此同时,信息茧房中的回音室效应也在逐渐增强,茧房中的个体所关注的声音和影响力被放大许多倍,许多的人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展现着趋于类似的价值取向。在信息的一遍遍传递、重复、回响中,身处茧房的我们也不知不觉地走向看似开放的闭塞

当这样的我们偶然接触到互联网上的其他与茧房中相反的言论与价值取向时,第一反应则是排斥甚至愤怒。由此键盘为矛,匿名为盾,相互讨伐的战火在互联网上燃起。较为典型的表现,则是某些社会事件发生与反转时的舆论骂战,如广州女童咯血案鲍毓明案等;键盘侠、地域黑以及饭圈的撕扯等网络副产品的出现。很多时候,总有人等不及让子弹飞就抓着键盘整装待发,茧房中待久了,只觉得众人皆醉我独醒。然而事实却是,我们之所以言之凿凿,是因为知道的太少,我们听到的一切都是一个观点,不是事实,我们看见的一切都是一个视角,不是真相……

破茧成蝶——走出茧壳与舒适圈

何其幸运,我们处在一个信息发达的时代,何其危险,我们又迷失在太多讯息中。

作了茧的蚕,是不会看到茧壳以外的世界的。我们之所以会迷失,是因为我们对我们所熟悉的领域过于沉溺,在大数据的推波助澜下,产生了信息选择的路径依赖。也许我们可以尝试清空缓存数据,不用急于点赞、关注、转发表达立场,重新开始,走出信息茧房的舒适圈,接受新的信息与观点,同时把时间分给真实的生活,读没看过的书,与人类伟大的灵魂对话,走出雄辩与驳斥、轻信与盲从,学会思考和权衡。

江河之水,非一源也,千镒之裘,非一狐之白也。学术无界,文化无墙,永远不能画地为牢。希望我们都能走出信息茧房,拥抱更广阔的天地,不做镜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