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学习

【光明网】杨建义:增强培育时代新人的自觉性

发布者:林炜发布时间:2019-05-31浏览次数:979

  

    作者: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福建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杨建义


  事业发展,关键在人。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到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提出“育新人”,再到全国教育大会要求“塑造新人”。无论是高校的老师还是青年学生,都应该深刻领会“塑造新人”的丰富内涵,以此作为立德树人、成长成才的根本遵循。


  一、认识培育新人的时代价值


  马克思指出,“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个时代的性格,是青年代表的性格。”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青年确实是我国社会最积极、最活跃、最有生气的一支力量。无论是在硝烟弥漫的革命战场,还是在艰难困苦的创业岁月,亦或在热火朝天的改革浪潮,青年始终站在历史大潮之尖,以青春之志、之力、之智,创青春之国家。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得其大者兼其小。青年价值的实现离不开国家和社会发展为其提供的基础。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也是当代青年成长的历史方位。任何人都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自己的历史,而只能在前人留下的既定条件下创造。对今天的青年一代而言,到本世纪中叶,他们正年富力强,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的历史进程同生共长、命脉相连,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流砥柱。当代中国的时代主题需要青年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需要青年矢志不渝地奋斗,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从光明前景变成现实,在实现中国梦中抒写青年的人生价值和时代担当。


  二、把握培育时代新人的基本要义


  牢牢抓住党管人才。在培养人中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这既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内在要求,也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需求。高校党委在塑造新人上要始终坚持管大局、把方向、做决策、抓落实,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紧跟时代主题。培育时代新人应该站在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光荣历史和伟大历程中去把握,引领学生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让青春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

  坚持人民立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立场是青年学生应有的价值立场,也是对时代新人的价值要求。学生的成长成才之路蕴含在为人民服务的基本要求之中。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投身到人民奋斗的事业中,牢固树立同人民一起奋斗的成才思想,在同人民的实践中,让青年学生的青春更加亮丽和昂扬。

  高扬爱国奋斗精神。我们要始终坚持爱国主义教育,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奋斗是新时代的要求,也是青年学生的生活底色。要教育引领学生珍惜这个时代,做新时代的奋斗者,把汗水洒在艰苦奋斗再创业的舞台上,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将自我的“小”目标与国家民族之“大”梦想结合起来,做成、做好一番事业。


  三、增强培育时代新人新作为


  坚持以德立人。“才为德之资,德为才之帅”。无论是对青年的“五点希望”“八字真经”还是“十六字诀”,习近平总书记都把“德”放在首位。培育时代新人首先必须着眼“立德”,把立德融入到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之中,为学生的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教师要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坚持以智慧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教师要教育引导学生珍惜学习时光,心无旁骛求知问学,增长见识,丰富学识,沿着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前进。真正把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境界要求,既读有字之书,也读无字之书,既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又在实践中增长解决问题的新本领。

  坚持以文化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在世界文化的激荡中,能够站稳脚跟的根基,因此,要通过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传承好传统文化的精髓。红色文化凝结着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展现了中国人民积极进取、奋发图强的精神境界,通过大力弘扬,让其成为青年学生坚定“四个自信”的文化基因。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涵养人,既满足学生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又推动文化的发展创新。

  坚持以美育人。我们要坚持以美育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塑造他们有勇气、有担当的内在品格,形成包容、开放的现代风度,呈现更加积极、向上的形象,展示更加健康、阳光的审美,共同塑造刚健勇毅的时代气质、自信自强的社会风尚。

  坚持以网利人。“信息化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我们要做好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筑牢学生意识形态安全防护网。既要充分发挥网络在学生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功能,也要趋利避害,引导学生走出网络,在更加广阔的现实社会中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获得成长。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