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心源

清心源第77期

发布者:丘文福发布时间:2019-12-03浏览次数:596

别让你的大脑只剩下多巴胺

恭喜你,你终于刷到我了!

不过在此之前,你刷了多久的朋友圈,QQ空间和微博呢?

你刷了多少条抖音或是B站的短视频?

你逛了多久的淘宝、小红书呢?

你打了多久的吃鸡或者王者呢?

.......

也许以上都没有,但你是否时常觉得“为什么我的生活无聊、颓废又很丧?”如果是的,不妨往下看。


首先,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测试:

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开始颓废会出现这三种迹象,你是否拥有?

1

享受低质量的“垃圾”生活

每天伴着WIFI刷手机,日夜颠倒地生活;利用外卖的便捷,从不做任何实际的行动。没有精神去发现和发掘美好的事物,浑浑噩噩的度日早已经成为习惯。即使知道外面的精彩,也不再拥有精神和信心去接触。

2

短期的快感带来满足,不再能够静心做事

难得的休息日,本想要看一下许久之前就想看的书,看了几页就觉得烦闷,便拿起手机,就开始看起了娱乐新闻、情感故事、玩起了游戏,不知不觉的陷入手机中,变成了低头族。猛然发现,时间已经过去好久,想看的书又被自己扔在一边,时间又在没有意义的玩乐中悄然而逝。

3

停滞不前,安于现状

我们总是说要有危机意识,因为危机意识的存在,是要时刻的提醒我们不要安于现状。每天教室宿舍,两点一线的生活,让我们习惯并且没有想过改变,殊不知自己已经被安逸的生活,吞噬了改变的勇气。一个人的真正老去不是容颜变老,而是精神消失,不再拥有勇气去尝试和改变,停滞不前安于现状,就是一种颓废的状态。

就像《千与千寻》里在狂吃中变成猪的父母,你在经历的,就是这个过程。

村上春树曾经说过,身体是寄放心灵的神殿,所以要好好打扫,用清洁的水和食物供奉。

没错,你的时间、你的精力、你的目标、你的欲望;学业也好,感情也好,朋友也好,个人成长也好。这些都是房子里的一部分,一样需要打理。

那些我们因为一时放纵吞下去的垃圾零食,敷衍完成的工作和作业,随便改改模板就交了的ppt,扔在一旁没写完的稿子,只是因为懒得洗头而爽约的饭局,借口“今天要早点休息”而中断的运动,半途而废的爱好……

这些都是会给你带来怨气、拖延、负面情绪的“垃圾”。


我们不断地让不明所以的事情缠绕,让“不知道要干嘛”的心情困住,让“我做不到、我害怕、我很懒、我没钱、我胖”的事情像苍蝇一样时刻嗡嗡叫,就像纵容房间里堆满垃圾一样。而选择让大脑住在一个乱糟糟的房间里,睁眼一看周围都是乱七八糟的东西,自然不想收拾,也不知从何做起。

为什么很多人刷完朋友圈、打完游戏、逛完淘宝以后面临的反而是根深的空虚和无助?似乎那种本来可以给我们带来快乐的东西并没有真的给我们带来快乐。

这一切都是在给大家提供高强度高频率的新鲜刺激。而过度的刺激我们的感官和大脑,会让他们变得麻木,最后结果就是没法感受到生活中细微的美好。


这个结论背后有很多心理学的逻辑和研究,包括神经系统和多巴胺等等。外界过度的刺激造成的长期的非自然的多巴胺的释放,这种看似是来自大脑持续不断的奖励,并不是真实的,他只是引起大脑正面反馈的简单刺激,过多的这种刺激又会使大脑麻木。

网络世界有太多太多的新鲜刺激,这些刺激的强度和频率都远高于过去和自然世界。现在大多数人的共识都希望丰富生命的体验,让生活幸福,这个没问题。但很多时候大脑受骗了,以为获得那种高强度的愉悦感就是丰富了生命的体验,增加了幸福,于是很多人为了增加生命的体验所以要经常搞点刺激,期待那种刺激能让自己感到新鲜、激动、燃。但其实这些只是在过度刺激我们的感官,让大脑变得麻木,感受变得单薄,反而提升了我们获得幸福的门槛,降低了生命体验的丰富程度,反而让我们感到无聊、颓废、丧。

最终的结果就是我们很难从平凡的生活和自然的刺激中获得幸福。因为你除了高强度的愉快地刺激什么都体验不到,包括简单的美好,以及伤心和难过,剩下的就只有需要更大量多巴胺的大脑。


我想每个人都有看星星的经验。如果我们盯着一个很亮的东西一段时间以后,再去看星星,是看不到什么星星的,如果想看到星星,需要让自己的眼睛在黑暗中适应一段时间。那些星光其实就是我们生命中的幸福体验,而灯光则是身边和大脑中的各种无关紧要的噪声和刺激。如果我们每天都在关心网络中的八卦信息,眼睛就会适应那个强度的光线,也就无法看到天空中闪亮的星光了。

地上每亮起一盏灯,天上就消失一颗星星

如果想让自己的生命中星光熠熠,首先要做的是关上那些不必要的灯。


叔本华说过:“人生永远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所以,生活要么痛苦,要么无聊。我们可以不追问生命的意义,但不能让生命无聊至如同死水一般。

我们总要学会鼓起精神坚持一些事,去直面自己乱糟糟的生活,一点点梳理,总会有地方容纳阳光照进来。既然不想当咸鱼,那就动起来。抱怨没有用,害怕也没有用。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坚持不懈地向前迈步。


来源:校心理健康指导中心

曾宇宁 刘妍初

责任编辑:黄美红 陈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