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心源

《清心源》第 37期稿件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1-04-21浏览次数:467

  

2010年第4期,总第37期,2010 年8月

主办: 中共福建师范大学委员会学生工作部

福建师范大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协办: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学生心理咨询中心

刊头题字:程利国(中国心理学会理事 福建省科协常委)

特邀专家:程利国 叶一舵

指导老师:廖深基 杨建义 赵立新

主编:张本钰 林斐

执行编辑:冯茜 校对:张吟

第一版
刊首语 
        接受过春雨的滋润,娇嫩的树苗从土地的怀抱中苏醒,向着阳光的方向生长、生长,无忧无虑并且朝气蓬勃。当他挺直了身杆,却发现温柔的春天一去不返,曾经温暖的阳光变成了炙热的烙印。可他没有绝望,他没有彷徨,他依旧坚强地成长着,将太阳给予的磨难化作自身的力量。而你,会在不久的将来,看到他那骄傲地挂满硕果的臂膀。
 
“心”闻动态
首届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在京召开
        由清华大学主办,清华大学心理系、华章图书、北京万生心语教育机构承办的首届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及名家工作坊将于2010年8月7日-10日在北京清华大学举行,来自国际的顶级积极心理学家将和我国的著名心理学家、教育研究者、企业精英、社会心理工作者共同探讨社会转型期经济发展与国民幸福问题。
        主办方希望把积极心理学的概念引进中国,并希望公众在了解了这一理论后,能超越自身的不快乐、狭隘、愤怒、嫉妒、恐惧、焦虑等消极心态,以更积极的、建设性的情绪来面对生活的挑战。
        本次大会的召开时间为2010年8月7日-10日。其中7日-8日为正式会议;9日-10日为名家工作坊。所有与会人员在8月6日全天向大会报到, 大会报到地点为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清华大学伟清楼一楼大厅,大会地点为清华大学主楼报告厅。
 
心心相印
“中国红十字玉树青少年心理救援夏令营”西宁开营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筹资与财务部副部长王舒侬、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博士王文忠、青海省委宣传部社科联秘书长李平等领导参加了开营仪式。
        7月29日上午,为期五天的“中国红十字会玉树青少年心理救援夏令营”活动在西宁举行开营仪式。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筹资与财务部副部长王舒侬对孩子们寄予了关爱与鼓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王文忠博士简要介绍了夏令营的工作安排,捐赠企业代表、斯巴鲁汽车(中国)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等向参加夏令营的孩子们赠送了礼物。仪式上,还安排了“中国红十字会心灵阳光工程西宁工作站”的授牌环节。开营仪式在著名书画家苏季群、侯凤岩与孩子们共同完成“我们在一起”的主题长卷中结束。据悉,该长卷将于10月14日至17日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举办的“我们在一起——铭记玉树的瞬间”大型展览中展出。
        夏令营由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主办,中国红十字会心灵阳光工程、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危机干预中心、青海省心理卫生协会、健康中国公共健康宣传促进委员会承办。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有关负责人、青海省委宣传部社科联秘书长李萍、中国新闻出版联合集团总编辑何洪春,以及部分中央媒体和青海有关新闻单位记者参加了开营仪式。
        据有关负责人介绍,作为“中国红十字会玉树心理救援与慰问队”活动的组成部分,慰问队还将到青海省红十字医院慰问医务工作者,看望玉树地震伤员,并赴玉树灾民安置点慰问老人和孩子,藏族歌手阿佳组合将全程参与。
   
心理前沿
中国心理学会学校心理学分会广东地区学术年会顺利召开
        2010年7月4—5日,由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校心理研究与指导中心承办的中国心理学会学校心理学分会广东省2010年学术会议在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田家炳三楼大厅隆重举行。中山市火炬开发区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的7名成员也在教办德育专干关影红老师的带领下,参加了此次年会。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副院长曾小龙教授出席本次大会开幕式,并代表学院致欢迎辞。中国心理学会学校心理学分会秘书长华南师范大学人力资源研究所所长迟毓凯博士代表分会对会议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校心理研究与指导中心主任施铁如教授宣读了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寄来的贺信。广东社会心理学会副会长王小棉教授主持了开幕式。参加本次学术年会的有来自全省各地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共计190多人。
        本次会议主题为:“心理关怀与学生发展”。会议中由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周红五教授作“校园心理危机干预”专题讲座;迟毓凯博士作了“青少年成长困扰与教育引导”专题报告;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香港心理治疗及培训导师李中莹先生主持了“创伤治疗”专题工作坊和作了“学生严重心理压力问题的辅导技巧”讲座。
        会上还交流了优秀论文,并由研究指导中心专家作了点评和指导。此次会议的召开,给与会代表带来更多学习与交流的机会,也让老师们的心理能量都得到提升,真是得益非浅。 
 
SOS信息
如果你的心里有一道迈不过去的坎,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竭诚为你解开心结。
 
面访咨询
旗山校区
咨询时间:每周一至周五18:30—21:00;周六、周日14:30—17:00
咨询或预约电话:0591—22867242
咨询地点:生活区A区花香园餐厅三楼心理健康指导中心
长安山校区
咨询时间:每周一、四、六晚18:00—21:00;
咨询或预约电话:0591—83456404
咨询地点:生命科学学院(原职业技术学院)一楼
 
电话咨询
紧急求助热线(24小时开通):18960928820(心理学系程利国教授)
 
网络咨询:
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网站:http//stu.fjnu.edu.cn/xinlizhixun/jianjie.asp
网上求助信箱:fjnuqxy@126.com
QQ:781281251
 
征稿启事
        20099月起,《清心源》进行了改版!改版后的《清心源》将在每期推出一个主题,聚焦同学们日常的心理现象,帮助解决生活中的心理问题,并增加了教授论坛、心灵茶坊等栏目,带你领略教授风采,感受学术熏陶,放心自由飞翔,品味心的安宁。我们将在保持专业性的基础上增强综合性,更多的互动,更丰富的内容,让你读得轻松,学得快乐。欢迎同学们踊跃投稿,积极参与互动讨论,《清心源》与你携手共行!
        2010年10月号主题为“适应”。无论你是刚踏入大学校门的新生,还是即将走入社会的学长学姐,面对新生活、新挑战,你是如何适应的呢?欢迎来稿和我们谈谈你的心路历程!
       来稿要求提交电子版的作品,作品应为作者本人的原创作品,字数在1200以内为宜。来稿请将作品的电子版发送至网上投稿箱:fjnuqxy@126.com并注明自己的姓名、学院、年级、专业和联系方式。
       如果您有心理上的困惑,也欢迎向我们提出问题,我们将在专业老师的带领下竭诚为您解答。来信也请发至网上投稿箱:fjnuqxy@126.com
       我们真诚期待您的踊跃参与,与您共创《清心源》的清新未来!
 
第二、三版(本版责编:陈婷 李惠娜)
小编的话:
        成长有多长?回头一霎十年动;成长有多难?喜怒哀乐无人懂。一路走来,酸甜苦辣,痛并快乐着,失望并希望着,或许得多于失,又或者苦多于乐,但是我不曾后悔,我总是感谢,遇到那些事,遇到那些人……
 
 
生活零距离
情感浇灌下的成长
         感谢生活中的种种,它让我们成长。
                                                                                ——题记
        心理学家认为,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会产生对归属与爱的需求。生活中,我们从亲情、友情和爱情中索取感情,同时,我们在这些情感的浇灌下不断成长。
        成长——关于亲情
        那一年,我们还在父母身边。青春期叛逆的我们,对父母敲门进来端水果端点心的行为表示不满,认为他们是变相地监视我们的学习。
        这一年,我们离开父母。我们在努力擦着桌子洗着地板时,想起了父母的辛劳。我们在中暑感冒时,想起了父母的关怀。我们拿着打工了一天后稀少的工资,想起了父母挣钱的不容易……这些看似挫折的小事,让我们想起了家长对我们无畏的付出和浓浓的爱意,让我们更能理解父母,体会父母,也更懂得怎样做个孝顺的好子女。
        成长——关于友情
        那一年,凤凰花开离别时。在新的环境里,我们怎么也融不入新的圈子。我们回应每个微笑,却深知那些微笑里的空洞。我们也交着很多朋友,却告知自己他们只是泛泛之交。
        这一年,我们又在分开的十字路口。拥抱后哭着笑着说再见。扬起泪水扬洒的脸,向着新的生活说:你好。我们懂得应该去适应新的环境,而不是让环境适应你,我们对每个新朋友真心微笑,敞开心扉和他们交谈。友情之树我们浇灌,友情树下我们成长。
        成长——关于爱情
        那一年,我们还没开始恋爱,向往偶像剧浪漫的情节,期待一场美丽的邂逅。
        这一年,我们早恋。我们的恋爱动机很单纯,相互爱慕,所以在一起。渐渐地,我们因为缺少共同话题而疏远,因为约会迟到而吵架,这场青涩的恋爱,在不现实性与脆弱性中夭折了。而我们也明白了恋爱的两个人是需要志同道合的,懂得了爱情是一种理解和信任,而不是一味地任性和猜疑。它是一门艺术,我们一路地塑造着这门艺术,这门艺术也熏陶着我们,让我们也更有能力去爱和被爱。
        那一年,我们沉溺于过去,青涩而不懂事。经历了那一年,这一年的我们,迎接新生活,成熟而孝顺。那些生活中看似挫折的种种,浸满了生命中的泪水和欢笑,感谢它们,让我们在远离象牙塔的宁静走向喧嚣的途中,踩着更坚定的步伐,带着更顽强的心智,向前看,在逆境中继续成长。
                                                                                                                                                                                                                    (黄玲玲)
 
心灵驿站
  
漫话成长
        家庭心理治疗专家鲍恩认为,人总会经历一个“自我分化”的过程,从一个依赖家庭的少年成长为独立生活的成熟人。
        成长无可避免,我们投身于岁月的洪流中接受考验,眼睁睁看着时光流逝,伸出手欲挽留时只剩它滑过指缝的冰凉触感,徒留蜕变过后的一身伤痕。
        因为畏惧成长的艰辛,有些年青人总是在自觉或不自觉中拒绝成长,但他们往往忽略了,成长的过程虽然如众所周知的辛苦,可是,正如只有经历了一番彻骨的寒冷,梅花才能散发出扑鼻的香气;只有经历了磨刀石的千百次研磨,宝剑才能拥有令人闻风丧胆的剑刃;唯有经历成长的苦难,我们才有资格有能力迎向自己的未来,创造属于自己的天地。害怕磨难,拒绝长大的人,只能成为“草莓一族”的成员,虽有光鲜的外表,却内在绵软,稍一施压就会烂成一团稀泥。
       有些人因为嫌成长的过程太辛苦,就奢望成长可以一蹴而就。可是事与愿违,成长偏偏拒绝揠苗助长的方式。成长需要时间,需要积累。
        水是一点一滴流走的,时间是一分一秒消逝的,我们也需要一个又一个的日子来供我们欢笑、跌倒、爬起、前行然后成熟。速食主义下的成长,不是真的成长,那只不过是给幼稚的灵魂包裹一层貌似成熟的外衣罢了,更不要说人们往往为了这件不合身的外衣,而不得已将灵魂扭曲变形。如今随处可见“小大人”的现象,教育专家指出,这其实是一种不健康的“人格早熟”,过早的成人化很容易使孩子吸收成人世界的糟粕。好比好莱坞的德鲁•巴里摩尔,7岁就成为炙手可热的大明星,接受记者采访时言谈举止已经如大人般圆滑世故,但她毕竟只有7岁,面对好莱坞的浮华与肮脏,这个心智尚不成熟的小女孩渐渐迷失了自己。她的堕落,令多少喜爱她的人扼腕!
        成长是一个过程,而人生,正是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如今,越来越多的心理学者倾向于认为,个体的发展是贯穿一生的,人的心理发展不仅仅局限于儿童和青少年,即使到了中年,甚至老年,也在发展。正如古之圣贤孔子所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成长是伴随我们终生的课题,生命不止,则成长不止。
        这一刻,我们依然在路上。
        这一刻,荆棘依然在张狂。
        这一刻,我们依然在成长。
        请相信,这一路的荆棘,终有一天将因为我们的蜕变而承接鲜花的绽放!
                                                                                                                                                                                                                      (赵怡暄)
  
心灵茶坊
给未来的我
亲爱的自己:
        展信安好!
        今天,一个安静而恬淡的傍晚,我要写封信给你,愿我的思绪穿过一个个明媚清新的春,穿过一个个暑热冗长的夏,穿一个个过爽朗愉悦的秋,穿过一个个纯洁安逸的冬。穿过朝霞,穿过夕阳,送到你的手上,滋润你的心里。
       偶然翻开一本心理学书,上面写着这样一段话,“人的痛苦,来源于对未知的恐惧以及对自身能力不足的愤怒。人的淡定,来源于对自身痛苦的无奈,放任自流,逆来顺受。人的快乐,来源于对认知系统的满足,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诸如此类。”
        现在的我,是如此的迷茫,成长的路上景色太多,太美,让我总是不自觉的停下了脚步,迷失了目的地。总是有很多无法抉择的十字路口,现在的我不知道每条路的远处是不是光明的未来,我只能每条路都去尝试,虽然会走弯路,走错路,然而成长的精彩,不就是通往未来的路上体现的么?
        一直都有很多话想对你说,不知道你能否比我更明白,在这辽阔的世界,我们究竟应该活出怎样的精彩?
        这世界辽阔。很多路供你选。启程的时候。你是一个满载的旅者。身上满是羁绊。追逐着夕阳。你把身上的行囊慢慢遗弃。你的真诚。你的单纯。你的棱角。你的骄傲。换上一身轻松。轻松的虚伪。轻松的是故。轻松的圆滑。轻松的逢迎。走着走着才发现我们竟然悄悄走完了尊严,越走越卑微。走着走着我们才感叹。这世界真是辽阔。前方一切美景都好比我们的目的地。然而走着走着。我们就没了目的。
        这世界辽阔。曾经的花火总是不经意间弥散于无形。这世界辽阔。很多曾经的美好会被我们遗忘得心安理得。这世界辽阔。前面有很多需要我们拼搏。所以我们无从珍惜。这世界辽阔。映衬着我们卑微的寥落。
        这世界辽阔。谁也无法告诉谁下一个路口我们会与谁相遇。将谁忘却。这世界辽阔。太多人过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日子。这世界辽阔。我们总是雾里看花。看到自己满身的伤痕。徒添忧伤。
        这世界辽阔。所以即使寥落也并非无可救药。总是有很多美好在下一个路口等着我们前往。
       不知身在未来的你,是否对我现在的迷茫找到了答案?
       我猜,你会语重心长的告诉我,我应该更珍惜时间,珍惜友谊,珍惜生命中一切精彩。让我的生命更有意义。
       我猜,你在成长的路上已经找到了我所迷茫的答案。这答案,一定藏在成长的路上!
                                                                                                                                                                                                                曾经的你  
                                                                                                                                                                               某年某月某日 于成长的路上
                                                               (任毅猛)
  
心火相传
在希望的田野上
        嘿,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困惑?
        当年纪还小,我们都希望快点长大,一转眼,就开始留念从前的时光。
        怀念自己小小的身躯,它依然契合父母的怀抱;怀念校园里的凤凰,它仍旧是炎热盛夏里的庇护;怀念走过的那条路,它布满了成长的记录。
        回头看看自己,哎,怎么还是一事无成,迷迷茫茫被日子经过。
        总觉得路越走越长,总觉得现在的情绪容易沮丧,总觉得找不到人说话是这样孤单,总觉得遇到老朋友开口却这样难,总觉得未来对自己来说一片渺茫。
        每个人有各自的牵绊,于是自己回去梦中找童年的时光。
        看见自己在暗恋的对象家楼下望着窗户默默发痴,看见自己在好几摞书前不停书写未来,看见自己深夜熬着为小说千回百转,看见自己对着大海呐喊自己的誓言,看见自己奔向父母的怀抱哭着撒娇……
        你忘记那只是一个梦,于是伸出手去想要寻求父母的引导,他们只是浅浅一笑,对你说:“你喜欢就好”,于是你惊觉,自己的个头已经拔高,再不能躲进熟悉的怀抱。
        梦醒时分,只有自己一个人。
        你偷偷喜欢的人已经嫁为人妇,你不用对着书本只要看着收支,你忙得没有时间为别人的故事哭泣,你曾说的誓言褪色成干枯的雏菊。
        仿佛只是一念之间,满眼春风百事非。
        你不懂,成长为什么这么快,还没有来得及准备,却已经被推向风口浪尖。
        有人告诉你,这就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你最好忘记不切实际的梦想,你最好赶快想
        起生活的艰难,你最好忘记那些明媚的忧伤,你最好赶快回到生活的战场。
        你越来越平凡——那叫做顺其自然。
        你越来越认命——那叫做,那叫做成长。
        如果成长是为了受苦,那我们丢弃那么多难道就是成长的代价?
        你不该遗忘,你何须慌张。
        艾里克森认为,这只是每个人发展的必经阶段。在青少年时期诸如“我是谁”、“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等问题将引起人的思索。我们必须仔细思考全部积累起来的有关自己及社会的知识去回答它,并借此作出种种尝试性的选择,最后致力于生活。一旦这样做了,我们也就长成大人了。
        其实成长中的那些疑问从来没有人能完美地解答,那些梦寐以求的事物没有谁能够不劳而获唾手可得,那些终会来临的风雨更加没有谁可以逃避。因为,若要成蝶,除非破茧。
        相对于整个世界如此渺小的我们所能做的,只是积极调整自己来面对成长的一切。这不是可怕的战场,这是等待我们去开拓的地方。它因一无所有而充满可能,我们因它的一无所有而有奋斗的理由。
        这是希望的田野,我们,是不懈的拓荒者。
                                                                  (李惠娜)
 
心身天平
蜕变的心
        重新揭开记忆疗治,是一件需要勇气和毅力的事情。
                                                                                                                      ——题记
        无奈的我怀着沉重的心情迈入校园,昏昏沉沉开始自己没有色彩的大学生活。高考的失利依然让我失落,让我迷惘,让我沉闷。刚进大学的那段时光,我整天沉浸在彷徨迷茫的氛围当中。也许是逃避现实,也许是回避过去。我任由命运摆布,犹如孤雁难飞,不知何去何从。谁偷走了我的未来?
        偶然于图书馆中觅得刘墉的书,轻轻翻开淡淡墨香的纸业,静静地聆听作者的心声。喜欢刘墉的文章,平淡朴实的文字中显露出真挚的情感,如清泉一般缓缓滋润心田。里面的字句让我感动,让我铭记:这七个字能使我在软弱时变得勇敢,骄傲时变得谦虚,颓废时变得积极,痛苦时变得欢愉,对任何事拿得起也放得下——人就这么一辈子。
        嗯,无法选择的,学会坦然接受;可以选择的,选择好以后学会坚持。
        在自我拯救者眼里,世界上真正的失败只有一种:那就是放弃。失败不只是挫折,失败还是一次机会,它说明你还存在某些不足和欠缺。找到它,补上这个缺口,你就增长了一些经验、能力和智慧,也就会离成功越来越近。挫折和失败不仅是人的生命中不可回避、必然出现的组成部份,而且,它的出现可能使人的生命更加绚丽多姿。
        智者云:昨天是一张已注销的支票,明天是一张期票,只有今天是手上的现金。
        所以不对自己失望,跌倒了,别忘了立刻爬起来。永远记住:重要的不是你曾经在什么地方,也不是你现在在什么地方,而是你想要到达什么地方。
        就像李连杰在《困难让我们更强大》中写的:困境总会过去,而经历过困境的人,会在这个痛苦的过程中变得更乐观,更有力量。
困境只是人生的一种际遇,面对困境,勇敢地告诉自己:坚强总有唯一的结果——成功!
        就像谢娜讲的“快乐面对生活,你不勇往直前,就永远不知道你能到达哪里。”
        只有正视伤痛,坦然面对,我的心,才会清醒有力地搏动,我的人生才会精彩纷呈,成功才会对我青睐有加!
        走出黑暗的巷道,我的指尖或许依然冰凉,但已经有一种坚定的力量,蕴藏在指掌之中了。
        我坚信,我可以在这里演绎自己的精彩,创造一片属于自己的艳阳天。
        我坚信,以一份执着不变的心勇往直前,迎向未来,我的人生会有别样的美丽和绚烂。
        我坚信,只要坚持一路走下去,不断地去寻找,不断地去捡拾,我篮子里的蘑菇总有满的时候。
        蜕变的是一颗成熟的心,成长的是一份信念······
        感谢自己可以重新开始。
                                                                                                                                                                                                                          (洪明蕉)  
新语心愿
青春的蜕变
         青春的狂风呼啸而过,我们告别了童年时曾和伙伴一起戏耍的池塘,告别了小男孩送给自己的天牛,告别了那段“你爱谈天我爱笑”的时光,兴高采烈地走向未来。但我们被这个世界过去未曾接触到的方面所震撼到,这个世界不再是缤纷的彩虹、微笑的人、奔跑的狗,却也不是我们想像中的雏鹰起航,自由自在。我们可以随便看电视,可以不吃讨厌的胡萝卜,但我们却发现我们依旧不能完全掌握自己的未来。相反的,我们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接受更多的限制来保护我们的生活。这是我们的第一次蜕变,发现这个世界的另一面,察觉到这个世界并不符合我们的想像。
        但即使如此,在年少的那时,我们仍然一直肆无忌惮地活着。我想,每一个女孩子都曾经是这样地倔强过,任性地在心中叫嚣着,就算一辈子都这样也无所谓,因为认为自己的一生只能是这样子的,因为觉得自己不是不想改而是改不了。只是这样的违心自弃的说法怎么可能长久呢?谁不希望自己的生命是很长很好的一生,充满了安全、家、爱、尊重、知识、美,最终实现自己的梦想?因此,当我们发现也许只要肯稍加改变,我们就能获得这些时,一切似乎都是值得。这是我们的第二次蜕变,愿意为了梦想而磨平自己的棱角,不惜疼痛。
当我们做出改变的决定,鼓起勇气穿越过去与这个世界相隔的冰冷玻璃,终究还是被破碎的玻璃所扎痛。每一次的改变都让我们觉得不适,每一次的迷失都让我们急躁不已,每一次的失败都让我们悲伤流泪。但天空中的第一片乌云都镶着金边,前方道路的每一棵荆棘亦都有着其独特的美,迎着风躲过雨,踩过每一寸泥泞,永远相信“Tomorrow is another day”。这是我们的第三次蜕变,永不放弃,百炼终成钢,化蛹始成蝶。
 
(高阳白)
将心比心
 
成长的阶梯
        成长就像一窗玻璃,我们要撞碎它,然后擦着锋利的碎片走过去,血肉模糊后进入一个完全不同的人生阶段。成长,一个复杂的概念,既包含了心智的成熟又囊括了生理的成熟。在人生的每个阶段成长的任务不尽相同,每个年龄层关于成长的关键词也不同。
        从呱呱坠地到说出第一个完整的词语,我们在对摸索世界的过程中长大,那时的我们也许对“我”是怎么一回事还懵懵懂懂;从学会用哇哇大哭来争取那个很想要的玩具到最近一次挨打,我们学会要做爸爸妈妈的好孩子,那时的我们有了愧疚感和对惩罚的恐惧;从穿上校服端正坐姿成为一个小学生开始,我们又接到一个要做老师的好学生的任务。那时的我们还眷恋妈妈的怀里的香气却要向独立迈进了。
        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进入青春期的我们就好像诗人般浪漫,个性才是我们的追求,我们不愿意再贴在妈妈的耳旁诉说心事,而是悄悄地给写满心事的日记本上了锁。少年又怎会不识愁滋味?父母和那时的自己隔着无法跨越的鸿沟,他们只会和老师“勾结”起来逼迫我们学习,哪懂那悄悄萌发的情丝。从十二到十八岁,在这个六年里,一次又一次的碰撞让我们成熟,是身心的共同成长;在与父母的摩擦里,我们从他们身上看到了担当明白了责任二字。
        十八到二十五岁,这个小阶段的成长任务也许就是学会爱吧。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在施予爱的同时重新理解了父母的爱,体会爱然后爱别人;曾几何时,进入从小就向往着的高等殿堂,心中多了惆怅,也第一次较为真切地看清了自己前方的路----荆棘丛生却鸟语花香。实在是个矛盾的世界啊,那横亘在路中间亦或纠缠不断的绿植物,让人望而生畏。而那七彩鸟儿在枝桠上叽喳啁啾,多姿花儿在路两旁娇艳芬芳,实在让人无法不抬出步子,拼它一下,到时也可以盈微微。面对不断成长的我们,也许就能该把“前进”看作是此阶段的关键词。
        人的一生要扮演很多角色,小孩,少年,青年,老人……那是人生的一个个阶梯。昨天的昨天定格了画面,今天的此时搁浅了誓言,明天的明天承载了心愿。那一次又一次的回眸,在转弯的瞬间,成为生命中一页又一页的枫叶书签,带着如夏的热,炽红火焰中,伴花的剪影同化春泥,共舞共眠;那一次又一次的停滞,在思考的转念,成为路途上一条又一条的钢铁锁链,乘着凛冽寒,悬在半空中,伴年轻的极限摇摆张扬,平衡双肩;那一次又一次的远眺,在想象的边缘,成为征程里一个又一个的点型站台,迎着阵阵雾,流连路途中,伴成长的体验成竹在胸,轻舞旋转。
 
(陈婷)
第四版 责任编辑:高阳白
小编的话:
        张扬自我的年纪没有深沉,开始成熟的生命梦想缤纷。打开宁静的天空当作画布,涂上最美的颜色展示青春。让最真的祝福沁入胸襟,让最美的憧憬注满甘霖
        让鲜嫩的春花长成秋实,让缤纷的梦想步步成真。——改自金海心《梦想缤纷》
 
无巧之路
成长的过程没有捷径
——《成长教育》(An Education)影评
        如果年轻的时候你不知道你想要什么,那你就好好读书。
        读书需要理由么? 好好读书,才能考上重点中学,再考上大学,然后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有稳定的收入,这已是眼下中国父母对自己孩子全部的念叨、希冀与要求。这也是远隔重洋之外一个英国中产阶级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期待。
        英国影片《成长教育》提供了这样一个成长案例:
       Jenny是个16岁的高中少女,学习成绩优秀,爱好音乐、文学、绘画等艺术,父亲给她设定的目标是:考上牛津。这个年龄的孩子,开始有着自己独立的思想意识,对家庭、学校所灌输教育的一套,会提出质疑,会有不同的理解。这种基于刻板说教的教育和基于个体意识的觉醒之间的裂缝,便是所谓的代沟。
        这种代沟如果只是萌芽于相对封闭的学校、家庭内部结构里,会因老师、家长权威、专制的传统而予以压制;少年的叛逆心理也会因自己社会阅历不足,知识体系局限,在偏激过后回归顺从,在狂妄过后趋于听命。教育的功能,便是确保在社会预期的目标轨道上不偏不倚,一路前行;离经,叛道,是要被纠正回来,被挽救回来。
        可是,成长的过程不可能永远在保温室、象牙塔,一旦陷入社会大染缸,鱼龙混杂,声色犬马,耳染目濡,切身感受,许多被教育竭力阻挡于门外的诱惑汹涌而来,为叛逆的意识与行动提供强有力支持,教育苦口婆心所构筑起来的防线,会被少年从虚虚实实的耍小聪明、到遮遮掩掩的撒谎圆谎,到肆无忌惮的反抗违令,一一溃不成堤。
         EDUCATION,既是教育,也是教训。成长的过程,便是一个受教育的过程,途中的挫折、坎坷,也是一个释放教训、接受教训的过程。Jenny遇到了David,经历了一个“愚蠢的学生总是被光鲜的老男人诱骗”的教训。
        Jack开新款的豪华骄车,带Jenny出入各种豪华、高档的场所,偏偏这些场所,又是音乐会、艺术品拍卖会、时尚巴黎,以高雅、格调、品味、乐趣掩盖了其下的享受、刺激、龌龊。沉浸在奢华浪漫生活中,Jenny发现了自己原来生活的乏味:在那个并不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里,父亲古董、刻板、在规中矩、畏头缩脚;学校,老师,没有生机,没有色彩,没有乐趣,学习是艰苦又无聊的。
        为人父母,是否,我们从来只把自己认为理所当然的需求强加给孩子,而没有倾听他们内心深处真正的渴求与需求?Jenny拉得一手好的大提琴,这是她的爱好,但父亲认为学业为重,时间应花在学习上,没有必要花时间去练习爱好。Jenny认为,照父亲说法她可以退出青年管弦乐队,父亲立马反对,要求必须加入,不可退出,理由是申请牛津时可以证明资历深厚。
         成人的安排里总充满着功利的权衡、算计,参加各种各样的兴趣班,不是出于孩子本身的爱好需求,而是越俎代疱,哪样体面学哪样,哪样有用学哪样。孩子的个人兴趣与父母的期望冲突,这是家庭中一个屡见不鲜的矛盾。对于Jenny来说,她热爱艺术,陶醉于浪漫与奢华的想象中,当这种想象变成坐享其成,无需通过个人努力奋斗而唾手可得,“本不需要去牛津。”
        为人师长,扪心自问,我们的教育,问题到底出在哪?出入各种奢华场合的Jenny返回校园,看到老师质朴而呆板的衣著、身心俱惫的疲劳,回想自己为求得成绩优异而艰苦无聊的学习生活,发出“教育的最后结果是毁掉生活”声音。
        面对如此尖锐的否定,校长只是回答了一句:“没有学历的人没有值得做的事。”这样的回答多么苍白,Jenny已经从David身上看到,社会这所大学所造就的,比任何一个名牌大学的学历要来得实在,来得现实。
      “教育不足以满足我们”。这是Jenny离开学校前说的一句话。这句话,却足以让所有的教育工作者深思,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教育需要满足什么?教育能给予我们什么?Jenny没有参加考试,离开了学校,要嫁的David有妻儿,干的是龌龊的营生、勾当,光鲜奢华背后,藏着肮脏。总之,“他不是他口中的那个他”。
         成长中的这一跌,摔得又重又伤。受伤的女儿在房间里哭泣,隔着一道门,父亲爱女心切的心痛、隐忍、愧疚、担忧之情溢于言表,说道:“我的一生充满恐惧。”父亲不要女儿像自己一样活在恐惧中,他能想到的就是,上名牌大学,这是战胜恐惧的一种方式,一个途径,从知识、学识中获得战胜恐惧的力量。
        从跌倒中爬起来,Jenny认识到,“我想要的生活没有捷径”,这就是学校的意义所在。重新拿起书本,孤灯孓影,寒窗下勤学苦读,从读书到不读书再到读书的不断改变,教育的意义,在于知识塑造头脑,知识改变人生。
       “享乐和知识,选择哪一个?空虚的快乐和孤独的智慧,它们都让人痛苦。我想真正的教育,会引导人找到自己内心深处的爱,找到自己乐于为之付出的事业,由此找到自己生命的价值所在。教育不是跳板,而是通向内心充实快乐的桥梁。牛津不是通往巴黎的跳板,巴黎也不是通往牛津的障碍。牛津和巴黎都是女人生命中该拥有的风景。”
(小马出征)
地铁站点
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⑴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这期间孩子开始认识人了,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是否出现则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对自己愿望的可实现性的持久信念,反抗黑暗势力、标志生命诞生的怒吼。”
        ⑵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这时期,儿童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孩子会反复应用“我”、“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如果父母对儿童的保护或惩罚不当,儿童就会产生怀疑,并感到害羞。因此,把握住“度“的问题,才有利于在儿童人格内部形成意志品质,“不顾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怀疑心理而坚定地自由选择或自我抑制的决心“。
        ⑶学龄初期(3~5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在这一时期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反之,幼儿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当儿童的主动感超过内疚感时,他们就有了“目的”的品质,“一种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目标的勇气,这种勇气不为幼儿想象的失利、罪疚感和惩罚的恐惧所限制”。
        ⑷学龄期(6~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这一阶段的儿童都应在学校接受教育。学校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地方。如果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反之,就会产生自卑。
        ⑸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情感位置。这一阶段的危机是角色混乱。如果一个儿童感到他所处于的环境剥夺了他在未来发展中获得自我同一性的种种可能性,他就将以令人吃惊的力量抵抗社会环境。在人类社会的丛林中,没有同一性的感觉,就没有自身的存在,所以,他宁做一个坏人,或干脆死人般的活着,也不愿做不伦不类的人,他自由地选择这一切。随着自我同一性形成了“忠诚”的品质,“不顾价值系统的必然矛盾,而坚持自己确认的同一性的能力。”
        ⑹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
  只有具有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青年人,才敢于冒与他人发生亲密关系的风险。因为与他人发生爱的关系,就是把自己的同一性与他人的同一性融合一体。这里有自我牺牲或损失,只有这样才能在恋爱中建立真正亲密无间的关系,从而获得亲密感,否则将产生孤独感。埃里克森把爱定义为“压制异性间遗传的对立性而永远相互奉献”。
        ⑺成年期(25~65岁)——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
        这里的生育感有生和育两层含义,一个人即使没生孩子,只要能关心孩子、教育指导孩子也可以具有生育感。反之没有生育感的人,其人格贫乏和停滞,他们只考虑自己的需要和利益,不关心他人(包括儿童)的需要和利益。这是一个人对下一代的关心和创造力最旺盛的时期,人们将获得关心和创造力的品质。
         ⑻成熟期(65岁以上)——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当老人们回顾过去时,可能怀着充实的感情与世告别,也可能怀着绝望走向死亡。自我调整是一种接受自我、承认现实的感受;一种超脱的智慧之感。如果一个人的自我调整大于绝望,他将获得智慧的品质,“以超然的态度对待生活和死亡。”
(摘自 百度百科)
阴晴圆缺
失落的一角
        他缺了一角。他很不快乐。于是他动身去找失落的一角。有时候,他要忍受日晒,接着又是一块冰凉的大雨;有时候冰雪把他冻僵了,接着太阳又出来替他暖身。他因为缺了一角,不能滚得很快,所以也会停下来跟小虫说说话,或者闻闻花香。有时候他超甲虫的车,有时候,甲虫也超他的车。最愉快的,就是这样的时刻。
        他继续前进,度过海洋,穿越沼泽和森林,上山,下山。直到有一天,他终于找到他的那一角。“怎么样?”“感觉真好!”很适合!合适极了!总算找到了!总算找到了!他向前滚动,因为不再缺少什么,所以越滚越快,从来没有滚过这么快。快得停不下来,不能跟小虫说说话,也不能闻闻花香,快得蝴蝶不能在他身上落脚。
       “我懂了。”他想。“这里头有点道理。”他停了下来,轻轻把那一角放下,从容的走开。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社会里,什么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并非每个人都能了解。每天我们忙忙碌碌,却并不是总能感到充实。这一切都是因为没有找到真正合适自己的那“一角”。在忙碌的间隙,如能抽出时间细想自己寻找的东西,你就不会再有那么多烦恼,想想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做了什么?你每想一次,就记下你的答案直到你的答案不再变动那就是你成熟了……
         成熟,是时间的雕刻过程。
(摘自 《The Missing Pie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