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心源

《清心源》第 26期稿件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9-10-11浏览次数:1248

 

2008年第5期,总第26期,2008 年10月

主办: 中共福建师范大学委员会学生工作部

福建师范大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协办:福建师范大学教科院学生心理咨询中心

刊头题字:程利国(中国心理学会理事 福建省科协常委)

特邀专家:程利国 叶一舵

指导老师:廖深基 赵立新

主编:杨建义

   执行编辑:李曜  校对:陈璐

第一版

刊首语

   

没有嫣然绽开的花蕾,便没有四季宜人的温馨;没有潺潺流过心田的微笑,便没有人生的洒脱。我们虽然哭着来到世上,但应该用微笑面对人生,给生命一个坚强、勇敢、自信的笑脸,创造一个独一无二的精彩人生。

聚焦热点

 

奔跑的青春  舞动的心灵

                  ——教科院第六届新生文化节系列活动

10月17日晚七点,随着心理学电影《生死停留》展播的放映,教科院第六届新生文化节系列活动正式拉开了帷幕。濒死体验真的是一种很神奇的感觉。《生死停留》这部大片,让我们见证了一个濒死之人的一个完整的梦,在我们惊叹“原来只是一场梦”的背后,是深深的感慨。

10月18日下午两点,教科院心理咨询中心主办的新生文化节系列活动在共青团广场进一步展开。本次活动共有四个项目:大型心理素质拓展、大型现场心理咨询与测量、心理健康知识走廊、挑战你我他。

心理素质拓展在主训人的带领下顺利开展了。参与本次活动的有以教科院为主的各学院新生代表40余人。此次素质拓展共有五个部分,首先进行的是“破冰分组”,其中有团队契约、爱的鼓励、货币重组三个项目。在短短的一刻钟内,大家敞开心扉,相互了解,初步形成了热烈的团队氛围。第二部分是团队组建,向大家展示自己团队的风采,凝聚组内成员的力量,提高团队气势和执行力。接着再以“水果拼盘”的游戏活跃气氛,为下一环节做好准备。第三部分是主要项目,“驿站传书”和拓展操。驿站传书是一个多组竞赛的项目,主要让团队学习及培养默契度、组织纪律意识及成员间的交流能力,让大家学习PDCH的工作模式并应用到日常学习与生活中。《泼水歌》这轻松愉快的拓展操更是把活动推向高潮。最后,在主训的总结及成员体验的分享中结束了此次活动。

而同时进行的是大型心理咨询与测量。本次心理咨询队伍由教科院学生心理咨询中心的成员组成,共设置了画树、焦虑、恋爱、人际、心理适应、人格、气质、职业倾向、学习风格等专题量表,来现场咨询的同学络绎不绝,特别是画树及恋爱专栏,相当的火爆。有的人在咨询员面前一吐心中郁结之气,在咨询员的开导下,缓解了低落的情绪;有的人对于大学中的人际交往还有所不适应,经过指导,树立了正确的交际观念,对大学生活的适应性有所提升……咨询员反应同学们遇到最多的问题,还是人际交往、学习、理想与现实的问题,希望本次咨询能够真正给他们带来帮助。

“挑战你我他”作为本届新生文化节新增的项目,为了让更多的同学参与到新生文化节的活动,我们主要提供单人或双人的小游戏,如解绳索,考验同学的耐心及思维定势程度。心理走廊则通过展示生动有趣的心理错觉图、双歧图等心理漫画以及心理科普报《清心源》,配合中心人员耐心的现场解说,向同学们介绍了大量我们身边的心理学知识,吸引了大批新生前来观看,收到很好的宣传效果,产生了极大的反响。

本次新生文化节系列活动,通过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莘莘学子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经过一下午的活动,参与的同学们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收获,学习到了团队合作的能力,了解了身边的心理学知识,达到了健康的心理状态。

 

 


 

心灵“回音壁”

 

   教科院学生心理咨询中心近期活动回眸

福建工程学院 

思达特创业协会新成员职业倾向测量及素质拓展训练

    10月5日早上,福建工程学院思达特创业协会参加了由教科院学生心理咨询中心组织的“职业倾向”测评,本次测评主要针对新生成员进行职业指导及帮助他们进行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本次测评受到了广大新生的欢迎,活动场面非常的热闹。

10月26日下午,为了让刚进协会的新成员更容易团结在一起,思达特协会邀请心理咨询中心开展一次以“新成员融入”为主题的素质拓展训练,参加对象均为刚纳新的50位新成员。在拓展训练中,新成员打破坚冰,迅速地熟识起来,在团队的活动中克服了重重困难,并对“团队”这个概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为协会今后活动的顺利开展做好了铺垫。

 

闽侯三中

教科院学生心理咨询中心成员教学实习

10月22日下午,教科院学生心理咨询中心14名成员来到闽侯三中对高一年段的所有班级开展心理健康课教学,参加听课的老师和学生对咨询中心成员的表现都给予的极大的肯定,闽侯三中德育处老师建议陆续开放高二高三两个年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本次活动受到了教科院领导、老师极大的帮助和支持,相信在中心成员的积极参与下我们能运用专业知识更好的服务社会。

 

福建师范大学

校学生电视台素质拓展训练

    九月中旬校广播电视台全体成员在教科院心理咨询中心的组织下,在青春剧场进行了素质拓展训练,在几个环节的激烈竞赛中,队员们热情高涨,踊跃地为团队出谋划策,积极组织配合团队取得比赛胜利,学员们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在第二天的户外拓展训练,以及今后的学习工作中能够相互支持,共同进步。

 

校学生会权益部素质拓展训练

十月中旬校学生会权益部学生干部在教科院心理咨询中心的组织下进行了一场素质拓展训练,我们针对培训对象的组成特点,选取了团队素质拓展中的经典项目作为培训内容,活动大大增进团队成员的相互了解,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活动结束后,大家纷纷表示有所收获。

 

 心理前沿

不想笑别勉强

    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笑口常开”对健康有利,但是近日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研究者却表示,违背人们意愿的笑其实对健康有害,可能导致许多疾病的产生。

     据英国媒体报道,研究者们认为,人们在违背自己意旨的情况下微笑会使机体受损,像空乘人员、商店的售货员、呼叫中心的接线员、餐厅的服务员等都属于因为在工作中要经常“被迫微笑”而容易染病的“危险人群”。

     法兰克福大学的教授迪耶特查普夫称,伪装对他人亲切友好会导致人们产生沮丧的情绪,压力倍增,从而使免疫系统受损。更为严重的是,如果人们的这种压力长时间得不到释放的话会有患上高血压或者其他心血管疾病的危险。迪耶特查普夫表示:“不论什么人在被迫压抑自己的真实情感的情况下都会对健康产生不良的后果。”   

     研究人员们在两年的时间内对包括商店售货员、空乘人员等在内的4000名志愿者的行为进行了分析,并得出了上述结论,这些人员被安置在一个模拟的呼叫中心里并遭受到客户的“虐待”。其中的一些研究对象在受到客户的辱骂之后被允许反唇相讥,而另一些人只能保持克制,仍旧必须对顾客毕恭毕敬。结果证明,那些可以发泄自己不满情绪的研究对象在相对较短的一段时间内心跳很快,不过随后即恢复了正常,而那些仍旧必须对挑剔的客户们“笑脸相迎”的人则在对方电话挂断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心动过速。   

      对此,研究者们认为,“人们违背意愿地保持友好态度只会给自己造成心理压力”。查普夫教授表示:“我们都能够支配自己的情绪,但是那些参与实验的研究对象们的行为显示,要长时间地克制自己的情感很困难,那些人需要与顾客保持一定的距离,好让自己有一定的空间,并适当地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我们应该摒弃‘顾客就是上帝’的这种理念,并应对服务业的从业人员给予更多的尊重。”

 

 SOS信息

如果你的心里有一道迈不过去的坎,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竭诚为你解开心结。

预约咨询

旗山校区值班时间:

来访咨询:每周一至周五18:30—21:00;周六、周天14:30—17:00

咨询或预约电话:0591—22867242

咨询地点:生活区A区百草园餐厅三楼心理健康指导中心

长安山校区值班时间:

来访咨询:每周一、四、六晚18:00—21:00;

咨询或预约电话:0591—83456404

咨询地点:生命科学学院(原职业技术学院)一楼。

网络咨询:

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网站:http//stu.fjnu.edu.cn/xinlizhixun/jianjie.asp

网上求助Email:qxyxlzx@126.com

QQ:931019497

心灵电话煲

为进一步改善心理咨询工作,教科院心理学心理学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开通了“电话咨询热线”秉承认真负责的态度帮助您!

免费咨询热线:228-67890 ;228—67874

咨询时段:周一至周五12:30~21:30

周末 8:30~21:30

紧急求助电话:

0591—26679401(程利国教授)

征稿启事

2008年起,《清心源》由三月刊改版成双月刊!面向全校长年征稿!要求作品内容与心理学或心理健康有关,可以是个人的心路成长历程,也可以是生活感悟,要求思想积极健康,能反映自己的观点。

改版后的《清心源》增设了学术传真、名家小酌、答疑解惑、轻松时刻等栏目,注重专业的同时,增添了更多轻松的元素,并加强同读者们的互动交流。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来稿要求提交电子版的作品,作品应为作者本人的原创作品,字数在1200以内为宜。来稿请将作品的电子版发送至网上投稿箱:fjnuqxy@126.com并注明自己的姓名、学院、年级、专业和联系方式。

如果您有心理上的困惑,也欢迎向我们提出问题,我们将在专业老师的带领下竭诚为您解答。来信也请发至网上投稿箱:fjnuqxy@126.com

我们真诚期待您的踊跃参与,与您共创《清心源》的清新未来!

第二版(本版责编: 林绿丰)

心灵驿站

编者按:

一个人开始习惯性喜欢仰望天空,拿了一个透明的玻璃杯,倒满纯净水,坐在阳台上,对着一本书就是一个下午。日子开始简单,心情慢慢地沉淀下来。这一个午后里,给心放个假,听听,它在诉说的声音。

 

心灵茶坊

清心

游走在盛夏光年里,于岁月静止中看光景有延。

阳光很明媚,天空亦湛蓝。那份光华偶尔洒进眼瞳,带来一整天期待的美好。

日子这样一天天地过,回头想想,又似乎无迹可觅。只是这样走着,一程又一程,一季又一季,一直在路上。在路上的我,就像一个追梦人,一直在追寻那个自己一直坚持并为之付出的梦想,这个过程让我感到充实。这脚下的轨迹又像是冥冥之中已被安排,波澜不惊地走到现在,一直到了这里,无预料,却也不意外。

恍然想起去年那个夏天,带着大大的憧憬的发亮的眼神走进这校园,心中暗自许下承诺。然而在遭遇了一些挫折后,心中的摇摆决定了步伐的断续,步伐的断续又加剧了心中的不安。缺乏勇气的我选择了放弃,那些明晃晃的承诺显得刺眼。

昨夏,今夏,已是一年之隔。得到了,体会了;失去了,遗忘了。现实是一把刻刀,把每个人都刻出棱角。仅仅一年的时光,已让我觉得去年那种对新生活的不可思议的热情在我千里之外,那么遥远和陌生。想起这一年里关于自己的断断续续的片段,心中怅然若失!

朋友说:“当你回过神,那些原本可以得到的,却已经远了。是不是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要不停止脚步?”那些原本可以得到的,在不经意间就远了,时光追不及!正是因为这样,我们的心中才要永远珍存一份盛大而饱满的希望。

    曾经为追逐那些所谓的浮华,遗忘了足迹,分不清回头的路。岁月渐渐洗净招摇,填满虚空,终于再见淡然。渐渐明白青春只是微薄的筹码,经不起用来奢侈;我们也已经不是孩子,应该懂得要如何走好青春这段路途。

过去的时光无迹可循,然而心的方向愈加清晰可见。这些或热烈或平静或张扬或低调的日子,一道一道地刻在年轮中,纪念那份逝去的过往。过去的那些点点滴滴,一直存在心中最柔软的角落,在每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拿出来晒一晒,于是,心也变得暖和起来。就这样静静地看着过去,想着未来也是一件美好的事。

眼下的生活依然安静平实,脚下的路程却会随着足迹伸向远方,我知道,那种清平、从容的印记就是我心的方向。

平淡的岁月里,捧着一个简单的心情,怀揣一个饱满的希望看光景有延!

                        

                                                                     陈晓微

 

情何以堪

教育实习的生活很快的结束了,昨晚实习队11个成员一起到租住房整理房间,收拾东西,然后又是匆匆的告别。或许已经习惯了人生的这种游戏——在某一段时间某一个空间遇见某些人,彼此怜惜,有过很多的欢愉或者摩擦,他们在记忆的回廊里飞雪曼舞,然后,突然有一天,在我们还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时,有人说要走了,匆匆收拾好属于自己的行李,留下瘦削的背影以及身后满地飘零的荒凉,渐渐地在眼里模糊了。那时的我总会产生揪心的阵痛,伤怀情绪带来满脸的泪水,为何?总是离别?总要离别?然而昨晚的我却显得很是镇定,从和学生在省体育馆定格留念照时,我一直保持着平和的心态,看着实习队的女同学泪流满面,而又显得害羞地遮住眼睛时,我充满了感动。有个女同学说她很讨厌这样的自己,讨厌这个总是爱哭的自己。可是,情何以堪!

为什么我们总是显得那么脆弱,面对离别只能用眼泪祭奠?

为什么我们只能选择流泪,面对离别我们充满无助?

突然间又习惯性地抬头仰望天空,初秋的夜空给人一种透彻的洞悉感,幽蓝深邃,校园的广播给人温馨的感觉,温暖的音乐缓缓地流淌,像均匀的呼吸,彰显生命。从宿舍的阳台上观望游动的人流以及细心地观察他们嘴角的微笑,此刻是最享受的心情。

一切都很好。天上人间,虽然距离遥遥无望,但是,只要心里一直彼此铭记,即便是死亡带来的离别又有什么可怕的呢?爷爷在彼岸的世界里也会生活得很好的,我们都一直记着他,无时无刻。

其实又怎会忘记,那些在我们生命中演绎精彩的亲人朋友,甚至只是擦肩而过的陌生人呢!他们虽然匆匆而过,因为离别或者死亡的关系,从此天各一方地孤独生活,但是我却一直相信,人生是一条相遇、相知、相逢的环带,总有一天,我们还是会相逢的,在宿命的轮回里找到彼此,畅谈以往的记忆。

经历了亲人离去带来的悲恸,也因此思考了很多,明白了很多。梦魇纠结的黑夜,依稀感觉这一切都不是真实,总觉得爷爷还在,在我睡醒的时候,会听到他亲切的呼喊声;在我从异地求学回来,他还会在门口张望,为我买很多的零食;在我发脾气难过的时候,他会跟我讲很多的道理,他还会跟我说他的故事……他的面庞依然如此清晰,气息依然如此熟悉,好像是不曾离开过,只是我做了一个噩梦。可是,每次梦醒过后,总觉得很难受,泪痕依然清晰的印在脸庞。这样的感觉持续了一年。在这一年里,学着去面对这份失去,学着坦然地生活,学着不流泪而是微笑地思念。在这一年里,看懂了很多书,也从中收获了很多,学会了怎样去珍惜,怎样去感恩,怎样去放手,怎样微笑的离开……终归是成长了,终于能够坦然的提起这段故事,虽然还会有泪珠在眼眶里打转,但是,嘴角也会扬起幸福的微笑。曾经拥有的幸福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曾经的亲人会在心中紧紧追随。

偶然的机遇,邂逅了三毛透彻的顿悟。她说:“在我们有生之年,即使失去了心爱的人,如果我们一日不死,那人就在我们的记忆中永远共存;直到我们又走了,又会有其他爱我们的人,把我们保持在怀念中。”

朋友,死亡犹可如此坦然地接受,短暂的离别又有什么值得哭哭啼啼的呢?人生本就聚散无常,很多人演绎的只是过客的身份,爱我们的人和我们爱的人总是很少,我们应该学会珍惜现在的拥有,坦然微笑送别即将离别的他们,从此把他们保持在怀念中,去等待下次相遇的人儿。

秋夜已经渐渐地微凉了,此刻,有种感恩的情绪在心头翻涌。人间的温暖因为曾经的经历变得更加的可贵。朋友,愿我们都快乐地生活着。

 

                                                               依梦

 

无人之境

    终于等来了,终于等来了这场雨,来得如此的姗姗来迟,却又如此的匆匆逝去。播放器里的音乐一直在切换着,其实,认真地倾听一段音乐都像是在聆听一个故事,很让人宁静也很让人淡定,仿佛这之间进入了一个无人之境。

    前阵子的喧嚣依然并未全部被淡化掉,还有残留的一些在生活中徘徊着。但还是很庆幸现在的一切并未处于迷茫之中,没有惘然也没有犹豫。周末看了一部心理学电影《异度空间》,这是一直以来都很想看但却一直望而止步的电影,不太喜欢张国荣,因为他真的太难琢磨了。

    因为一直都接触了太多的心理学电影,总感觉看着这些电影就像在看一些诡异的恐怖电影一般,所以迟迟才看《异度空间》。在时间和空间的允许下思考着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灵异”现象。真的就如剧中台词一样:人的大脑相当的复杂,就像一部灵敏高科技机器,它会随时随意地绘制出复杂纷繁的景象,且让这种不实际的构造存在于生活中,融入生活,并刻意或无意地让其成为真实的一部分。《异度空间》类似于《美丽心灵》,都是通过剧情表现主人公的臆想和幻想,这种症状或许是由于人们对某种理想的强烈追求或承受着过度的压力及恐惧而出现的幻象,这种幻象似真似假,忽来忽去,仿佛不存在却又时刻和患者生活在一起。

或许最重要的不是讨论这种心理病症的产生与发展的过程,而是该顿笔想想该如何防止这种心魔的形成,其实这种心理症状多源于过大的生活与违背内心意愿的压力。这是一个多变复杂的社会,想做一个在无人之境中生活而不顾红尘纷扰的人是如此的困难,似乎有些不可实现。但无论是怎样的困难都有其解决之径,想想,过了今天就是明天,那么多不开心的事总有一天会随着指针的转动成为昨天的。

不妨试试,在压力太重时,不开心的事情太多时,失恋时,失败时……为自己的身心播放一段喜欢的音乐,吸一口氧气再吐一口二氧化碳,或许也可以感觉到那种无人之境的安定。

 

                                                                   黄珍

 

一米阳光

    我的起居室与大多数同学一样,没有过多的粉饰,简洁而干净。因为学院的要求,所以在桌隅上摆了一盆绿萝,也正是这盆小植物,使原本毫无生气的房间顿时生机盎然。

绿萝是朋友赠予的,装入透明的盆景中,再放进几颗小石子和贝壳,便俨然成了一个绿萝的小世界。我不太喜欢养植物,但因为她易养,只需两三天换一次水即可,且一年四季翠绿不减,所以才得以继续在桌隅占据一角,并生长得枝繁叶茂,乘机占了更大的空间。

喜欢绿萝,敬佩她的顽强坚韧,羡慕她易满足的幸福,更感谢她带给我的快乐。

绿萝生命力很顽强。去年冬天是福州最冷的一冬,因为还不是很了解绿萝的生长习性,便一直把她摆放在阳台上以摄取足够的阳光滋润,殊不知绿萝有喜阴习性,不宜过多地暴露于阳光下,冷风的凛冽会伤害叶细胞。整个冬天里,她不断地枯萎凋零,却也在凋零之后生出新的叶和茎。经过1月的冰冻天气,她竟然奇迹般地没有死去,又长出了几片绿叶,让寒冷的室内增添生机,犹如一米阳光洒在脸上般温暖。

绿萝四季常绿,她喜欢在窗口边享受一米阳光,当阳光洒在茎叶上,就仿佛金灿灿的金点缀在上面,着了一身金黄的舞裙,裙摆在微风中摇晃,在阳光中起舞。绿萝也很容易满足,只需每日一小时的阳光浴便能保持健康的生长趋势,迅速叶茂枝繁。

不知从何时起,喜欢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习惯在夜深时倾诉心声。此时的我并不孤单,因为桌隅的绿萝一直默默地陪伴一旁,她不多言唯恐扰了我的思绪。每次的彻夜挑灯奋战,灯光下她那蜿蜒的绿影如一米柔软的阳光,总吹乱瞌睡的催眠曲,驱走疲劳的奏鸣,使我的精神焕然一新,重燃起奋战到底的激情。

在这大千世界中,绿萝处于生物圈最底层,人也只是微小的沧海一粟,就在这低级的植物身上,我看到了生命的奇迹和散落着的小幸福。有言:“幸福不在于得到的有多少,而是在乎的少。”把心放宽,去感受世界的美好,你会发现不一样的幸福。沧海虽广,只取一瓢;天空虽大,只居一隅;艳阳四射,只享一米。不贪心地想要拥抱整片大海、天空,也不妄想拥有所有阳光,因为这是不可能的事。若痴痴执着于追寻这不切实际的梦,也必将没有幸福可言。所以,要求的少些,幸福也就多些。然而,茫茫人海中有几个人认识到这一点?身边过往的人们只为踏上更高的权势之塔,盲目地忙碌着、漠然着,有谁认真欣赏过路途中的美景,又有谁只满足于一米阳光的温度?现世的急功追利蒙蔽了寻找散落的小幸福的双眼,也令我们忽视了生活中一米阳光的幸福味道。

一米阳光,轻乎?重乎?在我看来,它重于泰山,承载着沉甸甸的小幸福;有时,它又轻于柳絮,只要一伸手,它轻易地就落入掌心。很庆幸地,我拥有了一米阳光,桌角的绿萝就是这一米阳光。她告诉我小幸福的滋味儿,时时让我享受一米阳光的温暖,也常警醒我勿忘了身边散落着的小幸福。生活,简单点就好;阳光,只需一米即可;人生,有了无数的小幸福便能汇成幸福的银河。

                                                               

                                                                      曾晓芳

 

第三版(本版责编:傅蓓茹)

生活零距离

小编的说:

    生活的点滴,人生的思考,无处不蕴藏着心理学的思想。善于发现的眼光能从我们人生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入手,挖掘探寻出背后的心理学思想。这些思想给我们的生活有哪些指导或帮助呢?大家一起来分享吧!

心身天平

宽容吧,让我们这样对自己说

    水因为有海的怀拥,暂逃干涸的命运;蒸汽因为有云的环簇,得以在天地间游走;而我们疲惫的心灵,需要一个怎样的港湾,让它暂避风雨好生休憩呢?

   “为什么我就是这么弱”,心咨现场学妹叹息得问道;“我全身都是缺点”,电话机中朋友哭诉道;“我是不是真的很没用”,曾几何时自我反问道。现实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不顺,使我们沮丧、失望。一次或许我们尚可原谅自己,但挫败积累多了,就会形成强烈的自卑。尤其是在同一方面,若屡次受挫,这将成为一个致命点,一触即痛,倍受自责,甚至敏感多疑,从此难逃灰暗心情的笼罩。                     

    事实上,正如金无足赤的道理一样,任何一个人都是缺点与优点的混合体,自信与自卑的界限往往就在于视角的集中点。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越来越多的关注起了自身,乐于做各种量表、测验,想全面了解自己是怎么样的人,他人又是怎么评价自己的。其实,这是青春期普遍存在的共性,一种对自我同一性的探索。然而,由于我们过多的关注自我,就容易步入一个误区,那就是“自我中心”。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受:当你在课堂上发言,不幸答错,甚至引起哄堂大笑时,你面红耳赤得坐下,一连几天闷闷不乐,总觉得他人正在嘲笑自己的愚蠢——这就是自我中心的一种体现。事实上,大家只会一笑而过,正常下没有人会把太多的精力花在笑话他人身上的。不信吗?换位思考下,假如你同学和你做了同样的事,你会如自己想象般揪其不放吗?

    同样的道理,我们在看待他人时,总是能客观的从优缺点上综合评判,而一到自己身上,我们却习惯夸大自己的缺点或优点。如发现自己某一方面不如人,就会把自己贬得一无是处。还有一些方面或许是自己从未尝试过的,由于第一次惨败的经历而产生了负强化作用,导致再遇到同类事情,丧失自信,只能越做越糟,无形中又给自己多添了一个缺点。

    上次现场咨询,有不少人都说自己哪里哪里不如人,让自己很自卑。后让他们尽量把自己的优缺点都写出来,结果发现,即使在他们认为自己满身缺点的情况下,他们写出的优点数目还是多于或等于自己的缺点数目。身上同样比例的两方面,我们却“以偏概全”,是不是对自己太过不公平了。阿德勒说,人总是在自卑中寻求补偿,得以超越。是的,缺点也许不能变为优点,但为何不将优点发扬,从而得以超越自我。

    对自己宽容一些吧!给疲惫的心灵一个宽容的家,让它卸下沉担,休养生息。

                                                                         黄燕斌

双重性

万物相生相克,生生不息,丑美相称,死生相随,刚柔相助,万物自有它不息的道理。高等动物之一的人也不得不遵守这一规则,自有其外显和内隐的两面,即所说的人格的双重性,它是融合于一个整体当中,和平相处,能够相融、相磨合。

在正常情况下,人都是以个体的气质特征表现出常人所认可的正面人格。在心理学中,气质是神经过程特点先天形成的。人在一出生就带有其气质,它作为一种人格特征,表现在人的行动和活动中。气质没有好坏之分的,即使人的行为和活动带有某种动力特征,就动力而言无所谓好坏。常言道“柔中带刚,刚中带柔”,无论多么温柔的人也会有其刚毅坚强的一面,无论如何刚毅冷酷的人在面对特殊事物和人都会无意识展现他温柔的一面。

多重人格障碍是指一种心因型身份障碍(MPD)其特征在不同的时间里,同一身体里具有两种或多种人格身份,在任何特定时间阶段,见诸意识层的只有一种身份,称为主体人格,此时所有的情感思想及言行都按照主体人格方式进行,不显现另一种身份迹象。但经过一段时间后,通常在主体受到刺激之后,突然转变为另一种新的情感思想行为的主体身份,即我们所说的双重或多重人格。它是心理分离作用的结果,是一身兼具两种以上反差强烈、完全相反的独立人格,每一人格在这个人的身体时都决定着独特的行为和态度。

个人在应激或受到巨大伤害的情况下,正面人格若无法面对突击情况,就会躲进心灵深处,退到潜意识中,这时另一个人格就会分裂出来,让“它”来承受那无法面对的现实。这时平常主体的人格是无意识且出现相当长的“时间空白”,他无法得知自己之前的行为。新主体人格与在大众中表现是完全相反的,出现一系列反差的行为。其中,反面人格能够了解正面人格的一切事情,清楚它的存在,但两种人格是相互排斥的,出现冲突时甚至有让另一人格“毁灭”的心理。

多重人格其根源可以追溯到童年期突然受到的创伤,尤其是性侵害和拷打,受害者为了让自己能够“存活”下不得不带上不同的面具,作为自我的保护机制。在反社会人格障碍的个案中,这些创伤可能是性或躯体上的侵犯或者失去双亲庇护,加上处于暴力吸毒环境中。

咨询师在做个案治疗时不应是简单的让其中一种人格消失,因为这两种人格本身是一体的,互为双方的精神支柱,因此应是进行一定的磨合,让原来互相仇视不愿面对“对方”的人格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让他们可以真正和平、和谐的融合在一个整体之中,使个体获得重生。

                                                                           王桂英

 

 

 

我想我是树

——浅谈自我激励

 “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有个经典的“树草”理论:人的生活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像草一样活着。你尽管活着,每年还在成长,但是你毕竟是一棵草,你吸收雨露阳光,但是长不大。人们踩过你,却不会因为你的痛苦而痛苦,也不会因此而怜悯你,因为人们本身就没有看到你,所以我们都应该像树一样地成长。即使我们现在什么都不是,但是只要你有树的种子,即使被踩到泥土中,你依然能够吸收泥土的养分,让自己成长起来。也许两年三年,你长不大,但是五年、十年、二十年……你一定能长成参天大树。当你长成以后,在遥远的地方,人们就能看到你;走近你,你能帮助别人,给人一片绿色、一片阴凉;即使人们离开你,回头一看,你依然是地平线上一道美丽的风景。树活着是美丽的风景,死了依然是栋梁之才,活着死了都有用——这就是我们做人的标准和成长的标准。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相信这个精彩的理论能给大家带来不同的感受和启发。

你想像草还是像树一样活着?想必大多数人会选择后者,希望能给人生的画卷添上一抹亮色,成就自己、愉悦他人,有谁愿躲在生命的偏僻一角里卑微地喃喃低语呢?可当梦想照进现实,为什么总是不如人意呢?除了自身的能力因素外,我们缺少的是足够的自信,缺少的是自我激励的习惯。我们常有这样的体会:有时觉得自己信心十足,做起事来很顺利;有时却坎坷非常、裹足不前。这是因为我们产生了畏难情绪,总觉得力不从心,害怕把事情弄砸了。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自信何在,事情还能做好么?这时候,我们就需要自我激励,正确地衡量和评价自身。

如何进行自我激励呢?方法其实有很多。

首先,要勇于面对你的焦虑、迎接挑战。面对焦虑,最可怕的不是焦虑本身,而是闭上眼睛,假装它不存在。要学会接受你的焦虑,而不是逃避。

其次,要对自己有信心。人人都有长短处的道理大家都懂,可就是忍不住钻牛角尖,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其实,真正优秀的人,在生活中也不过千分之三,既然这样,你还有什么好顾虑呢?大多数人都是同一起跑线上的,有的人做好了起跑的准备,而你,是等别人渐行渐远后羡慕、懊悔,还是一起向前冲呢?别太低估自己,给自己点信心吧。要是连尝试都不敢,谈何未来呢?也请明白,超越自己远比超越别人重要,哪怕自己只有一点点的进步,也就成功了。

再次,要敢于犯错。我们上大学不仅仅为做学问,更为了学做事做人。大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免费”犯错的机会,毕竟当你走上社会,没人会为你的过失买单,与其到那时追悔莫及,不如现在就开始磨练自己,在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要害怕丢人,不要害怕犯错,真正在意这些的只有你自己,别人看到的,却是你的努力,你的勇气。也不妨抱一种打趣的心情来对待自己做不好的事情,给自己一点自嘲式的幽默。

最后,给自己制定一个目标,一个具体、可分阶段、随实际调整的目标。在这之前,请先认识自己,明确自己的性格、气质特点,优势、劣势以及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你亦是可以寻求朋友,或是一些专业的心理量表来助你完成这个过程。有了目标,就一点点开始实现吧。实现目标的道路绝不是坦途,它像一条波浪线,有起也有落。大起大落时,不妨先调整一下自己的心态,稍稍休整后再出发。别把结果看得太重,过程中你的收获才是最重要的。

圣女贞德说过:“所有战斗的胜负首先在自我的心里见分晓。”良好的心理状态就是成功的开端。如果你不甘平凡,不甘草般地湮没于地平线,那就成为一棵树吧!就像“树草”理论中说的,即使我们现在什么都不是,但是只要你有树的种子,就能汲取养分,让自己成长起来。也许两年三年,你长不大,但是五年、十年、二十年,你一定能长成参天大树,成为地平线上一道美丽的风景!

                                                      游晓静

 

心理效应

 

邂逅沉锚效应

某日,我去食堂简餐部吃饭。在点菜的过程中,打菜的阿姨忽然问了一句:“蛋呢?要一个卤蛋还是一份煎蛋?”当时我是这样想的:这家店的卤蛋味道不好。所以,我买了一份煎蛋。嚼饭的过程中,我忽然想起,我原本并不打算买一份蛋。细细想来,发现自己中了阿姨的“小圈套”。阿姨问“要一个卤蛋还是煎蛋”,这个问题直接越过了另一个问题“你要买一份蛋吗”,而我也忘了自己还可以有第三种选择——“都不需要”。

想起心理学中有一个效应叫沉锚效应,即人们对某人某事做出判断时,常受第一信息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人的思想固定在某处。比如,在“你需要一份蛋吗”这个问句中,问话者抛出的锚是“要”与“不要”。而在“要一个卤蛋还是一份煎蛋”这个问句中,问话者抛出的锚是“卤蛋”和“煎蛋”。很显然,后一种问句中,问话者更有可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或许“沉锚效应”这个词对许多人来说会有些陌生,然而在生活中它已经被一些善于表达的人士运用得游刃有余。在饭店吃饭时,服务小姐通常会问:“我们这儿在饭后还有水果和咖啡供应,请问您需要哪一种?”一个人想约朋友去玩,她也许会说:“去放松一下吧!去爬山还是去逛街?随你选!”

你看,在这样的问话形式前,我们是不是很容易就范?

沉锚效应对于问话者来说是有利的,却常常误导了答话者,我们有可能因此买了不打算买的东西,也有可能因此作出不利于自己的决定。所以,我们要想不被沉锚效应所影响,就应该始终坚持自己的立场,明白自己的需求。

我的这餐饭就在这样的思考中结束了。

                                                                        陈晓微

 

 

第四版(本版责编:张俊燕)

且看且说

    小编的话:生命对于每个人,都是上苍仅有的一次馈赠。作为女性,更该倍加珍惜生存的机遇,因为他们一生付出更多的艰难。然而有多少个女性打从心理的问过,自己到底是为谁而活?这的确是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

专题:女性心理

女人,你为谁而活

导言:她,女儿;她,妻子;她,母亲。还有她她她……这个世界上的她们,总在追寻,总在梦想,总在包容,总在希冀……

父母的乖乖女,丈夫温柔的妻子,孩子眼中完美的母亲,她们在努力为每一个角色做到面面俱到,尽善尽美。然而,她们自己呢?是否真的得到了想要的幸福,还是早早地被遗弃在路旁?

女儿,女儿,为何迷茫?

首先,是的,她是一个女儿。

她也曾经大大咧咧,无所顾忌地跟在男生后面到处跑,但大人们说,女孩就该有女孩样儿;她也曾经暗自喜欢上隔壁班的男生,但长辈们说,早恋是不能发生的;她也曾经向往着去一个遥远的地方,但父母说,近些吧,不要离家太远了。

于是,她停住脚步,选择一个平静安稳的工作。

但,生活中的意外却悄悄打碎平静的生活。他,出现了。那是一个不被看好的故事,一段被强行制止着的恋情,然而,这一次的她却似乎突然叛逆。父母长辈们的干涉非但不能减弱恋人们之间的爱情,似乎还在反作用助长着他们的感情。

像是一夜长大,忽然发现自己能够独立自主,而不是继续被人控制着思想、控制着行为的傀儡娃娃,不愿意别人越俎代庖,代替自己来做选择。那是长辈们的选择,而非她所有,她抗拒着,排斥着那些自己被迫要选择的事物,喜欢着的却仍然是自己被迫失去的东西。就像是难以得到的东西,对人总有着强烈的吸引力,

她处在一个十字路口,一边是渴望已久的爱情,一边是割舍不下的亲情,两边她都不想伤害,但单选的题目却只肯让她选择一项,是他,还是他们?朋友们告诉她,和谁在一起那已经不是两个人的事情,而是整个家庭、整个家族的事情。如果,得不到长辈们的祝福,那样的爱情何来的幸福可言。

人生就是这般无奈。

半年之后,她听了一场一位知名教授做的演说,关于爱情和亲情。在互动的时间里,教授请了一位女士上台,他让女士在黑板上写下50个名字,必须是她所认识的,包括朋友、亲人和恋人。然后教授让女士划掉10个名字,女士轻松做到了;又划掉10个,她又照办了……最后黑板上只剩下三个名字,现场的气氛凝重了,再也没有谁认为这是一个游戏。教授继续用沉重的声音说:请再划掉一个名字。女士犹豫了,举起的手始终在颤抖,最后她划掉了孩子。 这时教授的声音又响起来了:请再划掉一个。“不要,不要”女士大声的叫着…….但看着教授的面孔,她无奈的举起了粉笔,手一会挪向丈夫,一会挪向父母。在反复地犹豫了半个钟头后,她终于划掉了父母的名字。然后她大声地哭了,哭得泪眼滂沱……

教授说:“请告诉大家你为什么这么决定?”女士用沙哑的声音说:“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我们理当孝顺。儿女是我们的骨肉,我们应该照顾好他们。但随着岁月的流逝,父母会先我们而去,儿女长大后也会离我们而去,究竟是谁?谁才是可以和我相伴一生的人,只有他,我的爱人!”

台下的她,不知何时已泪流满面。恰恰相反地,她最后放弃的,就是那原本可以与她相伴一生的恋人。

是呀,到最后,她还是一个好女儿,但,她却失去这一辈子最珍贵的爱情。

 

妻子,妻子,两头难。

我在一家大型企业任高级主管,雷厉风行是我的做事风格。这份工作让我很有成就感,我很享受。我知道公司里很多人,特别是我的下属,私下里都曾议论过我这个“女强人”,暗地里称我“男人婆”的也不少。

其实,我并不想当个女强人,我只是觉得人活着都该努力而积极。而对于婚姻,我虽不热衷,但也并不以“单身主义”标榜自己。所以,后来我遇到了我先生。我,为人妻了。虽然我仍继续享受着工作,但我也愿意做一名好妻子。然而事与愿违,一向做事果断拍板的我,面对琐碎的家庭事务却一筹莫展。

我的先生是一家民营企业总裁,我们两人在事业上可说是比翼齐飞。先生虽然出身于贫寒的农村家庭,但当初我就是看中了他的朴实和勤奋。如今事业有成,我们顺理成章把公公婆婆接来安享晚年。没想到,家庭矛盾就此引发。没读过几年书的公公婆婆封建思想极为严重,认为我这媳妇事事都该听他们的,他们甚至对我的社交活动也管头管脚。我当然不肯就范,平静的家庭突然变得火药味十足。先生夹在中间不堪重负,索性以沉默来应对。身心憔悴的我无奈之下想到了离婚,但我又真的爱他,并不想失去和他的这段婚姻,我很困惑究竟该怎样跨出下一步。

这时,是的,就像电视剧演的那样,我怀孕了。先生和公公、婆婆都很开心,家里的气氛顿时缓和了很多。然而,看着我照旧朝九晚五的当个“女强人”,公公婆婆的“教训”又来了——他们要我辞掉工作,在家好好安胎。我知道这并不算过分的要求,但害喜的程度并不严重,因此打算继续我喜爱的工作。这次,先生也提出要我辞职了。想着腹中的孩子,又想着这个关系紧张的家,我,妥协了。我向公司请了产假,在家开始了安胎的日子。本以为,这样就可以缓和和公婆的关系,却没想到公婆坚持要我辞职,说以后孩子出生了就该好好在家照顾孩子,当什么“女强人”,他们的儿子又不是养不起这个家。我据理力争,但却不知为何,好像连肚子里的孩子都和他的爷爷奶奶一个“战线”一样,害喜的程度突然加剧了,而先生白天工作,晚上回来一脸劳累,对我们的争吵置若罔闻。身心俱疲的我经不起公公婆婆的喋喋不休,我,再次妥协了。

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我愿意当个好妻子,我愿意和先生一起经营这个家。侍奉公婆是为人妻的责任,这我很清楚,也愿意承担,但为什么一再是我的妥协和牺牲呢?我并不是一定要先生和我“统一战线”,我只希望他能为我的感受考虑考虑,为这个家的和睦试着努力努力,而不是沉默谏言,把一切矛盾都丢给我。

怀孕到5个月了,但害喜的状况仍然持续着。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胸闷、体重下降,慢慢的,我对什么都没有兴趣了,感觉脑子乱极了,很容易就犯困,时常感到苦闷和压抑。然而这样沉默的我却似乎令公公婆婆很满意,先生也以为我是因为怀孕才如此。

随着孩子的出生,我的状况并没有得到好转。我突然变得很爱哭,时常会感到很紧张,甚至对孩子感到恐惧,竟然还有过想把孩子掐死的念头。公公婆婆看我对孩子如此不尽心,很是指责,而先生则是对我感到不解,开始仔细注意我的举动。直到有天,先生看到我盯着哭闹的孩子浑身颤抖,才觉得事情不对劲。先生带我去医院检查,原来,我得了忧郁症。

忧郁症,多可笑。曾经的“女强人”,如今的忧郁症患者,为何妻子这个角色如此难以诠释?

母亲,母亲,为谁而忙?

母亲

这个曾经呢喃的词,就此改变她的一生。

当孩子的第一声啼哭响起时,斜阳挂满窗台。她侍弄着怀中的小生命,未干的泪痕牵起幸福的笑靥。她暗自告诉自己:当一个合格的母亲,给孩子一份完满的爱。

于是,她开始忙碌了。事情越忙越多,她发现自己变得那么容易担心。孩子还小时,总盼着快快长大。担心孩子摔着了,担心孩子学习跟不上,担心孩子顽皮淘气欺负人或者被人欺负啦。孩子渐渐大了,也渐渐减少了对她的依赖,她就更是不安了,孩子会不会早恋影响学习,防范大于未然呀;孩子要考试了,营养得跟上;高考将到了,学习,学习最重要。

她不知道自己到底怎么了,疑神疑鬼,神情紧张。

人到中年。伴随着孩子的一天天成长,她也一天天的老去。家庭成为她的全部。深居简出成为习惯,不再化妆,不再重视修饰打扮,有的只有衣着朴素的忙里忙外,甚至,甚至,镜中的银鬓也只换来了她微微的长叹,年轻时的她见到这般可是要如临大敌了。该准备早餐了,该打扫了……

然而事实并没有因她默默的付出而如同想象般的美好。与孩子的话语是越来越少了,丈夫的眼神也不似以往的深情了,家庭常常陷入尴尬的沉闷。所有的这些都让她茫然失措,觉得好累好累……

终于孩子自立了,她以为自己可以松一口气了。但事实依旧是如此无法掌控。心里骤然的腾空让她感到恐慌,时而压抑,时而焦躁,甚至莫名的发脾气。她常常喋喋不休的说,为了一些小事大动干戈,多疑、易怒……最后连自己都觉得自己不可理喻了。她似乎觉得自己哪里错了,然而却心有不甘,青春、不求回报的付出、孩子的依赖、丈夫的爱都已经不见了,那么自己还剩下什么呢?不懂,不懂。

一次神奇的偶然,她参加了社区的《关爱女性健康》的指导讲座,从专家的讲解中她突然明白了症结所在。成为母亲后慢慢的迷失自我,更年期的焦躁不适,还有子女离家骤然腾空的“空巢心理”,原来以为自己一路走来,面面俱到的,没想到其实自己把自己落在了路上……

回顾自己的一生,一个女人的一生,从女孩儿的羞涩迷茫,到为人妻子工作和家庭的两难抉择,再到为人母亲生活重心的畸形偏向,她围绕着父母、丈夫、子女团团转,然而她把自己摆在了哪里呢?她的需求,她的快乐,她引以为豪的一切就这样悄悄的隐匿起来了……

此刻她终于明白了,一切变得海阔天空。她对未来又重新燃起了希望。要自信、要积极、生活要过得充实而有滋味,闲事侍花弄草,不也相映成趣;兴致好了,约几个玩伴出去聊聊天,散散心,烦劳自然消散了;当然晚上的时候,还可以和老伴一起散散步,相濡以沫的情感是不会淡的,还有到老年大学去学习,早起锻炼,参加社区的兴趣活动…….

天啊,以前自己怎么没有发现生活可以如此之美?

不过明白过来了都还不算晚,冰心说;“生活从八十岁开始。”不是么?

 

结语;

    女人,你为谁而活?纵然有千千中种角色在召唤你,然而千万不要忘记了。女人,你还有你自己。如果生活是一门艺术的话,做最真,最美,最快乐的自己也是一门深奥的艺术。

    随时不忘善待自己。父母,丈夫,儿女,或者是工作,这些都是你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东西。他们或许会成为你人生中一段经历的主题。然而你有没有想过,贯穿于他们始终的只有一个你。

    也许女人始终是女人,这是她们的天性。当生命重来一次时,她们还是会选择重蹈覆辙,为家庭,为事业,为子女不断的付出,奔波劳苦。然而我还是想要轻声的提醒,请在忙碌之余给自己一份闲暇,可以是一杯咖啡的时间,可以是一段旅行的距离,让生命因重视而充盈。

                                                     (林绿丰 傅蓓茹 张俊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