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心源

《清心源》第95期

发布者:丘文福发布时间:2020-09-08浏览次数:676

不信谣,不传谣,妙招辨谣言

疫情防控期间,宅在家的我们忍不住发出“主动宅≠被动宅”的心声,但是只要宅着,恐怕就逃不掉站着玩手机,坐着玩手机,躺着还是玩手机……刷微博、微信朋友圈的频率直线上升,每天面对着网络媒体上牵动人心的疫情相关消息,自然而然地开启“阅读、点赞、转发”三连击模式,殊不知纷繁复杂的消息中可能夹杂着许多谣言!

“双黄连可治疗新冠肺炎”,一夜之间双黄连口服液全部售罄;“母猪开口说话:瘟疫严重,只要煮9个鸡蛋吃下就不会得病”,明知荒诞,仍有人照做不误;“喝酒能抵抗新冠病毒”等等谣言在网络上大量传播,不仅影响我们对疫情的判断,还可能引起人们的恐慌,甚至出现不理智的行为,扰乱社会秩序。

那么,为什么谣言可以那么轻易获得人们的相信呢?首先,是谣言与人们关注信息的相关性。谣言的内容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疫情期间,全国人民的关注点集中在疫情的进展上,期盼疫情早日得到控制,期盼早日出现治疗新冠肺炎的药物。如果出现与人们期待一致的消息,就特别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和选择。第二,是谣言背后真相的模糊性、不确定性。新型冠状病毒来势汹汹,人们对病毒知之甚少,许多关于病毒的信息尚未可知,谣言才能钻了空子。有的造谣者捏造事实来迷惑群众,而群众则容易抱着“这个消息应该让更多人知道”的心态不假思索地进行转发,随意传播。第三,是谣言的似是而非性。谣言或多或少包含着真相的一面,不过被刻意“修饰”过。“修饰”方式包括断章取义、夸大事实、捕风捉影、偷换概念、消息来源权威化(例如在标题中写上某专家证实、某部门声明)等等,费尽心思增加表面可信程度。当然,其实质是混淆是非,误导大众。面对经过精心包装的假消息,如果不对消息进行辨证,就容易受其蒙蔽。另外,面对疫情,人们普遍存在焦虑、恐惧的情绪,在这种情绪下,人们更容易相信谣言。

那么,我们该如何避免被谣言蒙骗,准确辨别网络信息呢?

作为大学生,面对各类网络信息,我们至少应当提出以下三问。

一问:信息来源可靠吗?信息的出处与信息可信度息息相关,如是官方网站发布或专业的渠道获取的相关知识便好,如是鱼龙混杂的营销号则需保留怀疑态度。

二问:消息内容有足够的证据支持吗?以批判的视角阅读消息,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辨证地看待消息。

三问:消息可求证吗?尽力寻找可靠、权威的渠道求证消息,无法求证则不轻信。此外,一是关注自身情绪。避免过分焦虑、恐慌,学会排解不良情绪,必要时寻求专业的心理援助。二是关注实时辟谣系统。既可求证消息的真伪,也可避免误信已被辟谣的谣言。三是关注可靠信息来源。减少信息负担,选择从专业的渠道获取信息。

众志成城,共同抗疫。认认真真宅在家是对抗击疫情的一种贡献方式,面对网络消息巧辨真伪,不信谣、不传谣亦是为疫情抗击出力。让你我共同出力,等待疫情过去,迎接春天的到来。

 

来源:校心理健康指导中心 李佩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