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微观

小联微评第45期 | 游崇盈:“大数据”分配宿舍之我见

发布者:陈今园发布时间:2018-10-19浏览次数:452

“大数据”分配宿舍之我见


游崇盈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思维日益火热,其中利用大数据功能为高校学生宿舍分配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撑就是“互联网+”的生动体现。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曾对1355名大学生进行网络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0.5%的学生曾为寝室矛盾而感到烦恼,67.6%的受访学生曾想调换寝室。矛盾的主因是:生活习惯不同、室友间缺乏沟通、性格不合。为了减少学生对新环境的不适感,增加亲近感,不少高校煞费苦心。从人工分配宿舍到系统或APP抢宿舍、抢床位,再到如今的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通过大数据对学生的卫生习惯、作息习惯、兴趣爱好、社交偏好等信息进行分析,提供“私人定制”的推荐舍友名单。

大数据分配宿舍方式的出现引起了讨论的热潮,在一片赞誉、羡慕的声音中,总结它的优点,即:通过数据分析,将生活习惯、作息习惯等因素相同(相近)的同学推荐为匹配舍友,这样组成的宿舍,很大程度上可避免因为差异性过大,出现不可调和的矛盾。同时,将选舍友的大部分权利还给学生,体现了管理的人性化,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利用大数据分配宿舍,还免去了人工的“劳力劳神”,能较快了解宿舍成员的整体特点,更精准、有效进行管理,促进学校的信息化建设。

感受技术创新为管理带来的便利之时,我们应该深入思考并明白技术的短板。宿舍生活是大学的必修课,如果宿舍生活都是“和和美美”,那么不利于舍友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不利于提高包容力以及环境适应能力,如形成整宿舍的“颓废分子”更为糟糕。从长远看,缺少“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磨练,不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同时,可能患上“技术”依赖症,削弱教育的权威。不论学生信息收集多细化,总会因“人心难测”而缺漏,仅关注数据分析功能升级为X.0版,过分夸大技术的作用,忽视师生之间的心灵交流,喜当“甩手掌柜”,都会对教育管理者的权威造成负面影响。

透过现象看本质。舍友之间的关系好坏主要基于相互之间的人际关

系。那么,良好的人际关系应该怎么建立呢?

“求同存异,各美其美”。每个国家或民族都有不同的社会制度、文化习俗等,每个人也有不同的性格特点、生活习惯、价值观等,所以寝室关系中首要是正确自我接纳和接纳他人的基础上寻求共同之处,先保留差异,在宽容中求同,在尊重中存异,让各自的优点、风采等都能得到展示。

“求同尊异,美人之美”。古语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相逢

即是缘分。既然成为舍友,就应该学会欣赏和学习对方的优点,不放大对方的缺点,理解对方的“厌恶”。学会以换位思考的方式理解对方的“差异”,积极地与对方进一步沟通交流,提高自己的亲和力、包容力。

“聚同化异,美美与共”。为了建立融洽的宿舍关系,在尊重的基础上,需要各方进行深度交流,耐心倾听对方的心声,聚拢各方最大的诚意,不挑战对方的底线,朝着集体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一并努力前行,不断增加集体的“同”,不断促进双方关系更加稳固。

新时代,要有新作为。作为学生要将成长成才作为首要目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多一份真诚和理解,少一些套路和计较,就能多一份收获和快乐。

 

(数学与信息学院辅导员 游崇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