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微观

小联微评第234期 | 章忠:70年,再说抗美援朝

发布者:李琼发布时间:2020-12-05浏览次数:564

70年,再说抗美援朝

环境与工程学院辅导员章忠

说起抗美援朝,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呢?是“雄赳赳 气昂昂 跨过鸭绿江”的旋律,或是中学语文课本中那篇《谁是最可爱的人》的通讯长文,还是从小听爷爷奶奶讲过的邱少云、黄继光的故事,亦或是现在正在热映的电影《金刚川》。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让我们再次聚焦这部英雄史诗,走进精神的高地。

或许有同学有这样的疑惑,朝鲜战争是朝鲜和韩国两个国家的内斗,关我们中国啥事,为何我们要参战?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清楚出兵的背景。1950年朝鲜内战爆发后,美国杜鲁门政府操控联合国安理会,组建“联合国军”悍然发动对朝鲜的全面战争,并不顾中国政府多次警告,越过三八线,直逼中朝边境,轰炸中国东北边境地区,同时出动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把战火烧到了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之上。在这样的背景下,毛主席分析对于朝鲜战争中国决不能置之不理,因为“美帝国主义要将三把刀插在中国身上,从朝鲜一把刀插在我国的头上,从台湾一把刀插在我国的腰上,从越南一把刀插在我们的脚上。天下有变他就从三个方向向我们进攻,我们就被动了。”而且毛主席还有深层次的考虑,如果不出兵,前有美国的三把刀悬着,国内反动势力会猖獗,而且后面苏联援助也会减少,国家工业化建设就会举步维艰。

所以说我们抗美援朝,就是保家卫国。抗美援朝战争“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可谓是立国之战,它打出了一支军队的自信,打出了一个国家的安宁,我们国家的GDP总量70年间由占世界的1.6%增长到15.8%。

这场战争虽已远去,但它所承载的伟大抗美援朝精神却历久弥新。

这是为了祖国和民族尊严可以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长津湖之战,在死鹰岭,穿着鸭绒防寒装的美军见到了令他们震惊的一幕:129个已经冻成“冰雕”的单衣志愿军保持着战斗姿势,年轻的士兵手中的枪依然紧握,枪口指着敌军前来的方向。如果你要问,是什么信念在支撑着他们,上海籍战士宋阿毛口袋里的纸条给出了答案,上面写着:“我爱亲人和祖国,更爱我的荣誉。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冰雪啊!我绝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地耸立在我的阵地上!”

这是舍生忘死、大义凛然的革命精神。它是杨根思最后时刻抱起炸药包与敌同归于尽的英勇,它是烈火中永生的邱少云的无畏,它是黄继光用自己胸膛堵住敌人枪眼的壮烈,更是上甘岭战役中的“钢少气多”。上冈岭,美军的“伤心岭”,激战43天,“联合国军”发射了190多万发炮弹和5000余枚炸弹,伤亡2.5万人,损失了274架飞机,尽管表面阵地几易其手,但在43天后,上甘岭依然牢牢掌握在志愿军手中。战后的上甘岭,山头被削低2米,翻起了1米多厚的碎石,抓起一把砂土就有十几块弹片。血战上甘岭,第15军27个连队中有16个连3次打光重建。36岁的志愿军第15军军长秦基伟誓言铮铮:“为了祖国,为了全局胜利,15军打光了也在所不惜!”

这是为人类和平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1952年1月2日,朝鲜平安南道成川郡石田里。志愿军战士罗盛教三次潜入冰冷的水底,用尽最后一丝力气,救出朝鲜儿童崔莹,自己则献出了21岁年轻的生命。朝鲜政府和人民为了永远纪念罗盛教,将石田里改名为“罗盛教村”,将栎沼河改名为“罗盛教河”,将安葬烈士的佛体洞山改名为“罗盛教山”,山上修建了“罗盛教亭”和罗盛教纪念碑,碑上刻着金日成首相的亲笔题词:“罗盛教烈士的国际主义精神与朝鲜人民永远共存”。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她。”时光飞逝,70年前的英雄史诗,如今已成为一个国家的共同记忆,抗美援朝精神早已内化为我们民族勇于斗争、走向复兴的不竭动力。

站在新时代,在科学技术和文化舆论两大重要领域抗美之战还在继续,让我们拿出当年抗美援朝背水一战的勇气和决心去战斗吧,最后的胜利,也一定会属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