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微观

小联微评第240期 | 伏旭斌:告别 “ 洋节 ”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发布者:李琼发布时间:2020-12-25浏览次数:567

告别“洋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物理与能源学院辅导员伏旭斌

时光如梭,2020年离我们渐行渐远,不知不觉中西方节日:平安夜、圣诞节就要临近了,校园里看到很多同学在为自己的好朋友准备苹果,以致学校水果店里的苹果几乎“供不应求”。相反,每年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却显得有点“冷清”。这种现象,值得我们反思。

“洋节”,顾名思义,指的是万圣节、圣诞节等西方欧美国家的节日。平安夜、圣诞节等这些带有浓郁宗教色彩的西方节日,因其特殊的文化底蕴和异域风情,加之一些商家和个人的有意极力推介,得到一些青年大学的追捧。“洋节”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让许多民族节日“相形见绌”。2017年1月25日,国家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要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春节、元宵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于国家而言,节日是文化和历史的一部分,是表达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必然选择,是增加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载体;于个人而言,节日是调节和转换心情的重要途径,也是增进家庭和睦、提高幸福指数的一种方式。作为中国人,我们要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体现自身文化特色,彰显中华文明悠久厚重的历史,自觉抵制过“洋节”,过好中国传统节日,守护我们的民族传统,保持我们的文化基因,认同并支持中华民族复兴大业。这是每一个中国人对民族、对传统、对文化的尊重。

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传统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值得每一个炎黄子孙为之自豪。作为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应当提高对我国传统节日的了解,增强传统文化民俗知识。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节日,每一个节日都是很有意义、很有民族韵味的。作为中华儿女,我们要时刻记得自己的身份,铭记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过好自己的节日,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向我们身边的朋友及亲人宣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做传统文化的践行者、传承者。

坚持理性思维,告别西方洋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来都是世界上最优秀文化的杰出代表。世界上文化没有断过流,始终传承下来的只有中国。对于西方具有普世价值的东西我们不排斥汲取,而是提倡以客观理性的态度审视西方和西方文化,在不妄自菲薄和丧失自我的基础上,以平行的视角看待西方节日和文化。我们可以去了解、认识“洋节”的来历、意义和文化习俗,以扩大知识面,但不能有丧失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觉的“洋奴心理”,更不可得崇洋媚外的“软骨病”。

坚持以身作则,争当时代青年。历久弥新的文化传统,永远是我们的精神原乡。不论我们走多远,传承好、发展好“文化家底”,唤醒内心的仪式感、认同感、使命感,我们就能记得住回家的路,忘不掉“乡土”的味道。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成为恪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范,让不过“洋节”成为自觉行动,过好每一个中国传统节日,丰富传统节日文化内涵,树立新时代青年良好形象,真正做一个能挺直脊梁,具有足够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的中国人。

同学们,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让我们拒绝“洋节”,自觉肃清自己潜意识里的“文化洋垃圾”,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过好中国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