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工要闻

小联微评第7期 | 苏剑:红色文化何以别样“红”

发布者:陈今园发布时间:2018-01-31浏览次数:854

红色文化何以别样“红”


苏剑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继承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坚定文化自信。红色文化呈现的是当时革命背景下的文化,似乎是“过去的东西,已经过时”,何以在“十九大报告”中还多次提到?何以现今高校还在学生中大力弘扬?

因为红色文化连通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遵循与目标追求。中国共产党九十多年的革命历程,客观真实地反映着我们党的价值遵循,为了夺取革命的伟大胜利,他们将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与个人利益,融入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与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红色文化呈现的价值观与思想政治教育“生命线”的价值遵循相契合,其精神内涵与价值意蕴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统一。

2017年初电视节目人梁某对于革命领袖的诋毁引起轩然大波,还有近年来对于邱少云、方志敏、刘胡兰等革命英雄的恶搞戏虐,反映了历史虚无主义等社会思潮的交互碰撞,精准冲击着宏大叙事的高墙,部分大学生受其影响,存在不同程度的文化底蕴不足。面对文化激烈交锋的局面,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可以助力大学生不断地认知、比较、判断,构成自我价值认同的体系。

因为红色文化融通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载体与立德树人。一般而言,红色文化载体主要呈现为两种类型,一类是物质资源,包括革命遗址遗物、纪念堂馆、烈士陵园等;还有一类是精神资源,包括革命文艺、革命文献及其背后蕴含的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等。红色文化载体融汇着共产党人多年来的精神动力,是高校立德树人鲜活的资源。

今天虽然没有昨天那么惨烈,但也同样遇到了不少的困难和问题,如经济转型、贫富差距、食品安全、生态平衡等等。面对这些困难,大学生可能会是怨天忧人、横加指责;也可能会弘扬爱国精神,艰苦奋斗。红色文化优势在于它不是空洞的说教,具有融通载体与思想的功能。通过让学生近距离地感知红色革命历史事实,促使广大青年学生积极学习和模仿革命前辈们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的特质,达到育人效果。

因为红色文化接通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传承与时代特色。上海,兴业路76号;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在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仅一周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专程赶赴这两个地方,探寻我们党的精神密码。近代以来,中国饱受“落后就要挨打”的屈辱,在民族存亡之际,中国共产党人从上海兴业路小楼到嘉兴南湖红船,从井冈山到长征路上,从延安到西柏坡……进行艰难困苦的革命实践,形成“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船精神”一系列的革命文化,为后来的革命实践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

当代大学生已经不再是消极被动接受主流价值观的一代,而是常常揶揄、反讽、恶搞甚至颠覆施教者的知识、理念、观点。红色文化通过内容丰富、感染力强、与时俱进、价值永恒等品质特征的呈现,增强革命人物、题材、作品的生命力,逐步增强了大学生群体的民族自尊心、责任感与忧患意识。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红色文化印记着的党和国家诞生、成长、艰苦、胜利……是鲜活的,可信的,能够转化为高校文化的教育资源优势,增强大学生民族文化的认同度与自信感,产生形象性与持久性的感召力。

 

(马克思主义学院辅导员 苏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