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工要闻

青年微观551期|杨扬:人生是旷野,还是轨道?

发布者:王一舟发布时间:2024-04-29浏览次数:10

人生是旷野,还是轨道?

教师教育学院辅导员杨扬

“旷野,人是妈妈生的。”“妈野,人是旷生的。”“活字乱刷”搭配可爱的小猫小狗,几个简单文字的排列组合满足了当代年轻人自我表达的需求,无厘头的同时又能感受微妙的哲理,认真品味,这亦是对现实生活压力的宣泄和放肆,“旷野文学”应运而生。关于人生是旷野或是轨道,众说纷纭,有人厌倦了“人生就是旷野”长篇阔论的心灵鸡汤,有人看不得“人生就是轨道”的现实无奈。其实,人生少不了对“旷野”的精神追求,也离不开“轨道”的固定模式,就像罗曼·罗兰所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用真诚感悟人生的意义

当下很多人的现实生活被浮躁裹挟着,忙忙碌碌,争先恐后,有时候换来的却是内心的空虚和一眼望不到头的焦虑,碌碌无为,浑浑噩噩成了生活常态。冷静思考我们的成长轨迹,总感觉小时候更容易感知快乐,那时全身心投入学习是必不可少的“轨道”,闲暇时去球场放纵自我,忘却时间,何尝不是在追求“旷野”。人总得成长,与小时候相比是少了纯粹和安逸,但生活的本质是一致的,在工作的“轨道”上寻找“旷野”的惬意。

“旷野”的本意是一种精神追求,但在物欲横流中,却成了一种无暇顾及人生意义的随波逐流。涌现出一批打着“旷野”旗号,贴着“旷野”标签的网红博主,争先模仿在网吧虚度光阴,说走就走的骑行,很少选择真诚的自我沉淀,“旷野”逐渐背离了感受生命辽阔的初衷,反而成为博得流量的工具。重要的是,当普通人面对他们的成功,我们要保持冷静,坦然接受,学会沉淀。

用勇气直面人生的平凡

“旷野”和“轨道”都是人们赋予定义的,有时候所谓的旷野只是跃入另一条轨道,甚至成了心理安慰式的自我欺骗。考研、考编是人们主动给“旷野”赋予的人生选择,是对人生的一种向往和追求,但同时这种选择也是固定的模式,具体的生活。我认为与其纠结如何定义或选择“旷野”和“轨道”,不如学会平衡和转换,将自己的真切感受真实奉为圭臬,勇敢地去面对和接受。考研、考编奋斗的过程即是痛苦的,但也是享受的:日复一日的早出晚归,是“轨道”;憧憬考上后的星辰大海,是“旷野”。“轨道”是需要给予可坚持的勇气,“旷野”是需要给予可持续的盼头,上岸,上的是理想的岸,是生活的岸。唯有两者的权衡,才能不断接纳自己,超越自己。就像逆社会小组的成员们,跨越时间的禁锢,众人的非议,用勇气接受自己的平凡,更是在创造人生的不平凡。

用豁达开拓人生的无数种可能

网红博主小徐因考研上岸火出圈,他多次在直播间讲到即便小有名气,也要坚持走考研的路,他一直保持谦逊态度和忧患意识,坚持开拓人生的无数种可能,坚信每个人都会成为最好的自己。罗翔说过,人生唯一能确定的就是一个不确定的人生。我们无法预测未来,但是我们可以选择如何面对。“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多么豪放的本色,无可救药的豁达和浪漫,即便是苏轼被贬谪放逐之路的开始,也是生命灵魂升华的开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在人烟稀少、天气炎热的惠州却被苏轼看成世外桃源。

人生苦短,不同选择造就不同人生。鲁迅先生曾言,青年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森林,可以辟成平地,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你的人生应该是丰富的、无穷的,选择“轨道”,发掘“旷野”。自强者终得志,愿你我再见时是一番“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怅然盛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