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工要闻

青年微观第577期 | 叶源:拥抱“偷感”,做自己的观众

发布者:王一舟发布时间:2024-10-12浏览次数:10

拥抱“偷感”,做自己的观众

教师教育学院团委书记 叶源

继流行的“i人”和“e人”,“浓人”和“淡人”之后,“偷感很重”成为了一种新的性格标签,在近期社交网络上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共鸣。

你是否也被“偷感”所困扰?

“偷感”主要形容的是一种小心翼翼的、内向的,甚至有些扭捏的状态。最初用来形容人的形态不舒展,像小偷一样偷偷摸摸,后来延伸为默默做事不愿意被别人注意到,一旦被别人知道便会给自己带来压力。偷感,体现在当下年轻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中。拥有“偷感”的人更倾向于在暗中默默努力,他们无法在宿舍、图书馆等公共场所学习,害怕被别人说“卷”,更担心一旦自己的努力被他人察觉而结果不尽如人意时,会面临尴尬与嘲笑;走进一家店铺,面对热情的导购员,双手无处安放、眼神飘忽不定;当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他们甚至可能因为过于紧张而影响表达;同样,在公共场合,这些“偷感重”的人在接听电话时,也会感受到强烈的“说话羞耻感”,因而选择到较为隐蔽的角落进行通话。他们常常因担心被评价或嘲笑而选择“隐秘行事”,这背后反映的正是当代年轻人对于自我表现与外界评价的敏感与焦虑。虽然保持“偷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在内心上减轻压力,但过度的情感内敛可能导致自信心的丧失。部分年轻人害怕自己的言行被误解或批评,因此选择隐藏自己的情感和观点,只在确信安全的环境中才敢表达。

“偷感”与羞耻心

“偷感”很重让自己习惯于闷声做事,打怪升级,只能在取得成绩后培养信心,提升配得感;明明大大方方说出来就可以解决的事情,纠结半天,支支吾吾结果忘了要做什么事情的样子……这些“偷感很重”的瞬间背后,都是羞耻心作祟。羞耻心的产生有多重原因。首先,现代社会的竞争压力巨大,年轻人面临着来自学业、就业、生活和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挑战。他们担心自己的能力和表现不足以应对这些挑战。其次,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他们容易陷入比较和竞争的漩涡中,年轻人往往会通过社交媒体看到比自己更优秀、更成功的同龄人,从而感到自卑和不安。此外,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等因素也可能对年轻人的自信心产生影响。就像古人常说“人言可畏”,这正是他者审视与大众围观所带来的“威慑力”。而偷感很重的人们,则正因为难以承受这些窥私、凝视与审视,才更愿意“偷着”进行自己的“宏图霸业”而选择有意识隐瞒。

“偷感人”的自处指南

偷偷过好自己的人生,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勇气。只有在“自信”和“偷感”二者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自洽之路,才能真正拥抱自由与幸福。懂得有所取舍,学会有的放矢。“偷感”是一种独特的生活态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别样的生活范本,但当很重的“偷感”影响到自己的日常生活甚至心理健康时,要试着想得少一点,做得多一点,大大方方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保持内心平和,学会与人交流。在快节奏的社会中,许多人急于求成,而“偷感很重”帮助我们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坚定,清楚成功需要时间、耐心和汗水浇灌。在默默努力的过程中,一定不可以完全封闭自我,要在适当场合中会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成果。避免自证陷阱,学会接纳自我。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不要轻易妄自菲薄。把时间与精力还给自己,只要专注于自己所热爱的事,每个人都有权利获得他人的认同和赞赏。

“在我身上,总是有一个人,费尽全力,试图不变成什么人。”我们每个人的灵魂深处,都渴望探索那份最真实、最纯粹的自我,不愿被世界的喧嚣和偏见所束缚。我们一直在抗争,在挣扎,只为在荒诞的现实世界中,找到那一抹属于自己的真实与价值。与其在恐惧和羞耻中徘徊不前,不如勇敢地拥抱那份“偷感”,那份默默努力、不愿被察觉的坚韧。让我们尝试戒掉心中的羞耻感,放下对外界评价的恐惧,不再为别人的眼光而左右自己的选择,做自己的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