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微观

青年微观第593期 | 金君敏:该如何走出“不快乐”之困?

发布者:王一舟发布时间:2025-01-18浏览次数:10

该如何走出“不快乐”之困?

法学院、纪检监察学院辅导员、团委书记金君敏

“人群中哭著,你只想变成透明的颜色,你再也不会梦或痛或心动了。你不是真正的快乐,你的笑只是你穿的保护色”,这句歌词引发了多少青年人的共鸣。

都说“少年不识愁滋味”,然而科技发达、生活便利、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却不快乐了。《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显示,我国患有抑郁症的人数约9500万人;中国科学院对近 8 万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心理现状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抑郁和焦虑风险的检出率分别大约是 21.48% 和 45.28%;《心理学前沿》期刊发表的研究显示,大学生的平均的心理障碍患病率为 22.8%。

不禁让人思考,这是为什么?

大学生群体的“不快乐”原因,总结起来主要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有研究表明, 73.2% 的大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其中对心理健康影响最大的当属学业压力和不确定性压力。在节奏飞快、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中,青年一代面临的各种压力并不小,学业、人际关系、求职创业等方面,都需要付出巨大的精力和时间去“营业”,常常有心力交瘁的无力感和疲惫感。再者,不少青年人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陷入不同程度的精神内耗或者内卷状态。精神内耗往往造成情绪调节能力不足,从而造成抑郁和焦虑等精神障碍,研究发现约有 30%~40% 的大学生存在着不良情绪调节策略。同时,信息社会给我们带来了高心理消耗,青年人更容易被卷入“内卷”的洪流中,别人有的我也要有,不管我喜欢不喜欢,需要不需要,总之先卷再说,最后你卷我,我卷你,大家都疲惫不堪,很难体验到快乐。

这段时间,“淡淡综合症”“重新养自己”在各大平台上被热议,很多青年学生分享自己面对烦恼、压力的“妙招”:让自己成为一名“淡人”,重新花费较大的时间、精力、金钱养身体、养爱好、养感受、养心力。也许,这也是当下青年人在自我“找乐”的真是写照。

那么,什么才是破解“不快乐”之困的真正有效途径呢?

活在当下,在生活的“小确幸”中感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快乐。善于用“小确幸”的眼睛感受生活。可以走进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气息和声音,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看丛山峻岭、赏春花秋月;可以邀三五好友,逛古城街巷、共谈笑风生。在对快乐生活的不断追求中,感知快乐的能力越强,我们与“诗和远方”的距离越近,那么山水田园、一草一木的快乐便俯拾皆是、就在身边。

自我磨砺,在社会的“大课堂”中体验“天高海阔任鸟飞”的快乐。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今天的青年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青年学生正处在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只有在深入实践中不断锤炼,方能在“入山问樵、入水问渔”中练就“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本领,在知行合一中练就大学问、大情怀、大格局、大境界。塑造苦干实干的务实作风,依靠砥砺奋斗,于高山之巅体验奋斗之“乐”,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精彩。

转换心态,在人生的“高低起伏”中享受“何必清辉满十分”的快乐。“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地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相同事物,角度不同,心态不同,感受也截然不同。很多时候我们的不快乐缘自将自己困囿于“庐山”之中,受外界声音所裹挟,被假象所迷惑,而患得患失。当我们转换视角、转变心态,便瞬间茅塞顿开,豁朗开朗。人生起起伏伏,不妨以“事能知足心常惬”的心态,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转换看待事物的视角,修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境界。     

快乐由我,快乐有我,生而为我,已很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