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工要闻

青年微观第598期 | 春节中的非遗:传统与现实的碰撞

发布者:王一舟发布时间:2025-02-21浏览次数:10

春节中的非遗:传统与现实的碰撞

法学院2024级法学专业  陈婉琳

近日,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蛟龙吟啸送冬去,金蛇狂舞迎春来,作为春节申遗成功后举办的首个春晚,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好评如潮,非遗元素贯穿始终,与现代科技融合,在AR、裸眼3D等创新形式下,传统文化焕发新生,中式美学惊艳众人。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传统与现实究竟碰撞出了何种火花。

南地北年俗同框,非遗传统文化看不够

蛇年春晚震撼开场,视觉秀《迎福》契合本次晚会主题“巳巳如意,生生不息”,集合多组非遗元素,在短短的一分钟时间内,展示了打铁花、庆阳剪纸、东明粮画制作技艺、绳结技艺、北京绢花等16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宣传大使李子柒身着融合十三项非遗技艺的服装站在舞台中央,双手挥舞,灵蝶翩跹,在电视机屏幕上舞动专属于东方文化的浪漫。金如意掐丝珐琅的巨型舞台3D造型,寓意金玉满堂,打铁花散开的漫天繁星里出现万里长城,寓意火耀中华,东明粮画制作技艺展示百姓愿来年五谷丰登,风调雨顺。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纷至沓来,五行相生,生生不息。而非遗与舞台现实的融合,是一场传统文化的视觉盛宴,只有打出知名度,非遗才不会被人遗忘,才能有人传承,非遗不是历史的标本,死气沉沉,它是未来的种子,其中蕴藏着百姓对未来的期许,等待着其生根发芽……

科技改变生活,非遗成就艺术

创新,是国家发展的第一动力,同时也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驱动力,惟有守正创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灵气,才能使东方文化名扬海外。非遗文化是华夏文化的瑰宝,是古人与今人灵魂上的共鸣,2024年底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斗拱与榫卯的重新出世,展示着古代工匠的巧夺天工,在歌曲《栋梁》中,技术团队应用XR+VP技术拓展舞台范围,打通观众席、舞台地屏、背景大屏,让观众化身时空穿越者,用眼、耳、心沉浸式领略千载流传的中式美学。在这场视觉盛宴中,科技与非遗传统携手,如浴火凤凰,划破天空,拉近观众与非遗传统的距离感。在2025蛇年春晚的舞台上,机器人竟扭起了秧歌,它们穿着东北特色大花袄,整齐划一地挥舞着红手绢,台下观众不禁拍手叫绝,深思其背后的技术支撑,也未尝不能运用在其他领域。人工智能的时代即将来临,东方巨龙腾飞寰宇,让我们翘首以盼未来的世界。千年等一回,经典永流传。青蛇白蛇带着西湖之花——国家级非遗技艺西湖绸伞亮相舞台,令人直呼时代的眼泪,京剧,越剧,川剧等嵌入白蛇传,节目演绎独具匠心,百花齐放。我想,让更多人关注戏剧,走进戏剧,传承戏剧,是这个节目策划的良苦用心吧。

守得住传统,才能创得出未来

2025年春晚在欢笑声中落下了帷幕,就这么一笑而过?不不不,作为第一个春节申遗成功后举办的春晚,它告诉我们传统与现代并非格格不入,而是具有相对统一性。它告诉我们非遗传承需要年轻血液。当代青年正站在传统与未来的交汇点上,应用科技赋能非遗,用新颖点亮传统。周虽旧邦,其命维新,非遗传承的本质是文化基因的延续,青年应立足现代,放眼未来。运用数字技术搭建古今文化交流的平台,重构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连接方式,以青年的方式赓续千年文脉。大国泱泱,大潮滂滂,华夏文明圣火亘古不辍,青年应接好历史的接力棒,用青春点亮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