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工要闻

学习二十大 | 青年微观第494期 杨忠:活出自己的“松弛感”

发布者:王一舟发布时间:2022-12-27浏览次数:827

活出自己的“松弛感”

化学与材料学院辅导员  杨忠

近期,松弛感一词在社交网络平台爆火,成为网络热词。许多官微和自媒体都对松弛感一词进行了讨论,广大网民也对松弛感表达出了“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态度,一时间,“松弛感”成为了互联网世界的顶级褒义词,“生活真的需要松弛感”“太喜欢有松弛感的人了”“真的建议人人要有松弛感”之类的话题不绝于耳。

什么是松弛感

它起源于微博某网友旁观的一次经历。该网友分享到,有一家人出门旅游面对小孩子身份证过期不能登机、部分家人已到达旅游目的地但行李被退回等情况时,没有暴躁和谩骂,只有一种松弛的氛围。由此可见,松弛感是一种状态,是一种积极的、放松的、包容的、自我接纳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们碰到任何突发事件都可以以稳定的情绪坦然面对。“松弛感”一词自带光芒,足以压倒穿搭、气质、妆容、姿态等方面,有着毫不费力、天然去雕饰的美感。

内外部压力造成的紧绷感

当今社会节奏不断加快,学习、工作、婚恋等各种压力让人疲于应对,一方面,在中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背景下,社会关系、家庭关系、人际关系出现紧绷状态,如雇主与雇员关系的紧绷、父母与孩子关系的紧绷、同学、朋友之前关系的紧绷。处于紧绷状态的个体往往会选择以一种对抗、对立、对峙的状态进行交往,甚至出现口舌之争或肢体冲突,脑海里的隐形24小时警报使人身心疲惫,深受紧绷感困扰的人们迫切想要改变这种状态;另一方面,在社会“内卷”与“躺平”的争论中,出现了一大批卷不动又躺不平的青年群体,他们既不想“内卷”,承受不了内卷所带来的压迫感,又不想“躺平”,承受不了躺平所带来的自愧感,而松弛感的出现恰恰为这部分青年提供了一个情绪出口,松弛感成为了内卷与躺平之间的平衡点。

姿态好看地接纳一切发生

松弛感难以用量化的指标去衡量,它更多的是一种感性的体验。一方面,获得松弛感的前提是拥有强大的自我。这种强大的自我需要我们学会尊重自己的内心,学会肯定自己,学会允许一切事件发生。遇事学会稳定情绪,胜不骄,败不馁;遇到挫折不是退缩,而是以成长性思维去看待;比起短期的成绩更加注重长期的收获;对自我有着清晰地认知,有着良好的执行力等。没有强大自我的人容易受到他律的压迫,一直活在他者的目光之下,难以生成松弛感。另一方面,获得松弛感的重要保障是良好的外界环境。这种外界环境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如果外界环境是宽容的、有爱的、温馨的,在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下,环境中的个体自然不会是紧张的、恐惧的、急切的。家庭教育引导的重心应该在品德的养成与习惯的形成而不仅仅是出色的成绩;学校的教育重点应该紧紧围绕“立德树人”开展,而不仅仅是简单完成教学任务;社会应该共同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而不仅仅是把责任放在家庭和学校的肩膀上。

松弛感是在一件件小事的实践中,是在一个个小变化的产生中获得的。需要注意的是,松弛感只是一个概念名词,它的出现本意一定是引导人向上向善,不能简单地为了“松弛”而“松弛”。类似“营造‘松弛感’的女生真的太迷人了”、“打造松弛感朋友圈太吸金了”等鸡汤文的塑造宣传,只会让松弛感异化为一种“人设”和“指标”。如果为了达到“松弛感”造成了焦虑感,因为“不松弛”而产生了羞愧感,那这个名词不要也罢。不断调整,让自己处于自信、自尊、自爱、自谦、自律、自强、自立的状态,松弛感便会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