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工要闻

学习二十大 | 青年微观第497期 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

发布者:王一舟发布时间:2023-01-10浏览次数:638

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

文化旅游与公共管理学院2021级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生 林燕鑫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诚然,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尤其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应当坚定文化自信、勇担文化使命,如是,五千年文脉绵延不绝,无数载奋斗生生不息。

接过传统的炬火,看到渊澄取映,看到川流不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书卷轻薄,却承字字珠玑;竹简脆弱,亦载万事沧桑。“自强不息”是傲然挺立的铁骨,“仁者爱人”是永远亲和的灵魂;“和而不同”是团结价值的经脉,“兼容天下”是睥睨六合的胆色。“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唯有推古验今的考量,才有行而不惑的底气;唯有承载价值的觉悟,才有惟精惟一的笃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基因、精神标识和思想灵魂。唯有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为我中华民族绵延不绝、永续发展提供坚不可摧的精神纽带和精神动力。

立足时代的康衢,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无论是河南电视台爆火的《唐宫夜宴》,还是故宫博物馆推出的文创雪糕,抑或赋予古诗词流动韵律的《经典咏流传》系列节目……凡此种种,都明确无误地告诉我们——文化并非死物。它不但活着,而且不能只活在学者专家身上,不能只活在典籍书卷之中;它必须活在当下,活在时代,活在每一个华夏儿女的血脉里。余秋雨说得好:“文化可以滋润生命,生命也可以滋润文化。”诚如此言,只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同样,唯有创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手段,才能筑牢新时代文化的自信之根,才能发掘出我们立足时代的精神价值之源。

面向世界的舞台,坚持文化自信,展现中华形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升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的重要性,要向世界展现一个立体的、完整的、全面的中华形象,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动宣介和传播不可或缺。揆诸当下,从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的生根发芽,到“一带一路”中精彩纷呈的中华文化交流活动;从中央媒体开设英文客户端不断发声,再到以中华传说为蓝本的微电影出圈打入国际市场……正值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只有保持文化定力,积极主动做好文化推广,才能真正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唯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才能实现中华文化扎根全球的宏伟目标,才能真正增强主动性、掌握话语权。

韩愈在《答李翊书》中提及:“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茂方实遂,膏沃显光晔。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要肩负起以文弘业、以文培元的使命担当,凝聚起以文立心、以文铸魂的奋进力量,积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从而真正筑牢和壮大中华民族的根和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