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工要闻

小联微评第4期 | 杜成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让中国梦照亮世界现实

发布者:陈今园发布时间:2018-01-17浏览次数:1016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让中国梦照亮世界现实


杜成煜


在中国迈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之际,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在北京举行,来自世界各国近300个政党和政治组织的领导人齐聚一堂,分享治党治国经验,共商大计,这是政党政治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大事。中国共产党向世界其他政党讲述中国故事,分享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显得格外令人振奋。那么,一个问题也随之而来:当中国发展进入全球坐标,我们需要怎样的“世界想象”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共产党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的宣言,不仅表达出中国气派的使命担当,而且彰显了富有全球眼光和世界观照的大国风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和国家顺应时代潮流,践行开放发展实现合作共赢,坚持“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未来,仍将一如既往为世界和平安宁作贡献,一如既往为世界共同发展作贡献,一如既往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作贡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建共赢共享”,既是新时代中国构建“世界想象”的价值承诺,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新世界的价值共识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不‘输入’外国模式,也不‘输出’中国模式,不会要求别国‘复制’中国的做法。”    回顾历史,支撑我们这个古老民族走到今天的,支撑5000多年中华文明延绵至今的,是植根于中华民族血脉深处“开放、包容、合作”的文化基因和“协和万邦、天下大同”的世界想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更是取得世界瞩目的成就,原因固然很多,但最根本的是探索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因此,中国需要以开放的视野和胸襟学习借鉴他国制度的经验做法,但不需要“输入”。同时,“不输入他国模式,也不输出中国模式”,这一“已所欲,亦勿施于人”的宣示——即使认为自己的制度再好,也不强迫别人去照搬和移植,更是充分体现了中国恪守“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的情怀和理念,充实展示了中国对他国的尊重,强力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

几经风雨与抗争、屈辱与奋起,在改革开放中日益崛起的中国,更加懂得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现实意义。90多年的艰苦奋斗中,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华丽转身”,有资格、有基础、有优势,也有责任向世界其他政党分享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可以说,“一带一路”的倡议与推进,就是为相关国家分享中国改革开放经验、工业化经验、脱贫致富经验,助力他们努力实现弯道超车和跨越式发展,是中国向全球化现代化、全球治理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最好说明,诚如加拿大前总理克里蒂安就表示,“中国的发展对世界是有好处的,帮助世界很多人脱贫,它的增长也提高了世界人民的生活水平”。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说,“人类已经掌握了可以毁灭自己的高度文明手段,同时又处于极端对立的政治意识形态的营垒,最需要的精神就是中国文明的精髓——和谐”。可谓一语道破中国文化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启示。不同国家的政党只有增进互信、加强沟通、密切合作,建立求同存异、相互尊重、互学互鉴的新型政党关系,搭建多种形式、多种层面的国际交流合作网络,才能汇聚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力量,共同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在崇尚竞争的国际体系中,“礼之用,和为贵”所代表的开放、包容、合作及共赢,或许为人类的未来命运提供了另一种可行性: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教育学院辅导员  杜成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