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工要闻

【青年微观】小短剧,大情怀

发布者:王岳俊发布时间:2023-09-21浏览次数:306

近日,一部由90后自媒体博主拍摄的三集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火爆出圈。短剧以拟人的手法讲述了一盏化为人形的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从大英博物馆逃出后,在沿途邂逅中国记者并请求其帮助自己逃回中国的故事。这部不到二十分钟的短剧,鲜明地呈现了流落海外文物的处境,更将我们深切的情感凝聚于此。


小短剧,彰显青年担当


青年不做时代的看客。短剧的起因是有网友发了一段评论,想看大英博物馆里的中国文物拟人化复苏逃回国的故事,一位名叫“煎饼果仔”的博主看到后留下了两个字:等我。当网友以为是开玩笑的时候,他找到另一位博主“夏天妹妹”,两人停更3个月,远赴英国,创作了流浪玉壶逃出大英博物馆拼命回家的故事。这一句“等我”的承诺让“文物奔赴”,是年轻人的兴趣使然,也是为了“家国永安”。从立意到脑洞,从画面到服装,这小短剧拍出了不俗的质感,也拍出了当代自媒体人的热忱与情怀,这不仅是少年的一拍即合,是不计成本的赤诚之心,更是中国人骨子里的争口气。


小短剧,承载历史记忆

文物无声,但历史震耳欲聋。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罗新指出,遗忘对于记忆的塑造至关重要,在我们企图了解的历史中,遗忘如同无边的暗黑,虽然看不见,却无处不在。历史浩瀚,我们永远无法知道自己遗忘了什么。幸而,文物可以帮我们忆起一二,《逃出大英博物馆》这部短剧则是唤醒了大众的群体记忆,重建了我们与历史的联系。触碰那些流落在海外的文物足迹,我们想起的是那个黑暗落后、积贫积弱的战火时代,那段任人宰割、文明罹难的屈辱历史。文物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沉淀,何尝不是国家历史变迁的记载?这大概就是为什么网上热评“没有一个中国人,能笑着走出大英博物馆”。



小短剧,凝聚民族情感

“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网友用这句话评价这部短剧创造的意义。《逃出大英博物馆》在全网掀起的热议,牵动着国人对流失海外的文物的爱切之心。杯杯盏盏念故乡,相碰低吟诉衷肠。剧中文物“醒来”的第一个念头,“家人,我在外面流浪好久了,我迷路了”。一句“我迷路了”,表达的是流落海外的孤苦无依和迷失他乡的无路可走,唤起的是我们那段不可磨灭的集体记忆。这部剧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故事,更是一种文化的共鸣。思接千载的设想,聆听文物的心声,何尝不是呼唤我们内心的爱国之情与报国之志,正如短剧传达的主题思想:“愿山河无恙,家国永安”。



    文物静默无言,却再现着最真实的历史面貌,文物悄然无声,却蕴藏着最深远的历史回响。冯骥才曾言:岁月失语,惟石能言。”如果文物会说话,如果思念有声音,那句“回家”一定是共同的呼唤。我们期待,《逃出大英博物馆》唤醒的一腔热忱,不只是中国人的自我感动,而应向更辽阔的地方扩散,直抵大英博物馆中的一座座展柜、一件件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