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工要闻

学习二十大 | 青年微观第512期 福建,就是这么有“戏”!

发布者:王岳俊发布时间:2023-05-10浏览次数:17

福建,就是这么有“戏”!

文化旅游与公共管理学院

2020级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 卓怡冰

福建省,简称“闽”,史称“八闽”,宋代置“福建路”而得省名。穹起的武夷山脉一片苍翠,秀丽的丹霞地貌给福建山水留下缕缕淡淡的红晕,雄峙于太平洋彼岸,一衣带水于台湾岛。自晋唐以来,南渐的中原文化和闽越文化相融衍生,朱熹等闽地学者启沃的丰厚的人文积蕴,门户的敞开又受海洋文化的浸淘,构筑了绚丽多姿的八闽民族民间文化。在戏曲艺术上,福建既受中原移民文化的影响,又庇荫南戏的近邻之变,因此,戏曲传统极为丰厚,戏曲观众人数巨多。

念白抑扬含顿挫,唱腔委婉透激昂

高甲的生动、梨园的古朴、闽剧的世俗、歌仔的市井,丰富的福建戏曲资源给我们带来了不同特色的表演样式与风格。

闽剧:“闽剧”,又称“福州戏”,居福建五大剧种之首,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的闽剧以四大唱腔做“根”,福州方言为“本”,是现存唯一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的传统戏曲剧种。广泛流行于闽中、闽东、闽北地区,并传播到中国台湾和东南亚各地。

莆仙戏:莆仙戏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源于唐,成于宋,盛于明清,被誉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据统计,莆仙戏现存传统剧目5000多个,约占全国各剧种传统剧目总和的三分之一。

梨园戏:梨园戏是福建省的传统戏曲之一,发源于宋元时期的泉州,与浙江的南戏并称为“闽浙之音”,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

高甲戏:高甲戏又名“戈甲戏”“九角戏”“大班”“土班”,最初是从明末清初闽南农村流行的一种装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术的化装游行发展起来的剧种,也是闽南诸剧种中流播区域最广、观众面最多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

芗剧(歌仔戏):芗剧原名歌仔戏,是流行于福建漳州芗江一带的汉族戏曲剧种。其唱腔特点是曲多白少,格律自由,旋律优美,节奏强烈,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唱词通俗,多用生动的民间语汇,乡土气息浓厚。

不厌相看情脉脉,神怡心醉思悠悠

福建的戏曲表演不拘一格,既有能登大雅之堂的阳春白雪,也有与民众打成一片的游街狂欢。福建是一个传统文化丰厚的地方,传统的舞台艺术更富有相对稳定的特色。相对闭塞的地域和相对封闭的语言,对传统艺术的保存和固守,于某种层面上构成了一定的正面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来”艺术的“侵蚀”。闽剧、高甲戏、梨园戏等,正是在传统的开掘中,赢得了自己生存的空间,克服了继承的考验,让更广大的普通观众有所体认。

中国戏曲从无到有,从盛到衰,就是一条百转千回的路。戏曲健康发展离不开吐故纳新、推陈出新。泉州在戏剧风格上并不随波逐流,而是在近年的戏剧创作中寻找适合剧种特点的题材,并注重发挥演员、剧种的特点,《大河谣》《董生与李氏》《金魁星》等既符合了今人的审美需求,又在艺术风格上与众不同,有着难以替代的魅力。厦门以开放、扎实、气势的现代感与传统、严谨的福建戏曲创作结合,有条不紊地一步步走出了一条独特的戏剧创作之路。特别是以青年剧作家曾学文为代表的实力派创作风格,既有反映这座海滨城市现实生活中人们苦闷、失落的小剧场话剧《日子》,又有具有浓郁传奇色彩和体现当地剧种歌仔戏艺人悲喜命运的歌仔戏《邵江海》,更有彰显厦门音乐之都所长的南音歌舞剧《长恨歌》,与众不同,令人刮目相看。

飞上九天歌一声,二十五郎吹管逐

福建地方戏曲大都是与各地的乡风民俗、节庆礼仪、民间信仰、民歌小调及方言俗语等联系在一起的,它们有的甚至融入到地方戏曲的内容与形式中,成为其有机组成部分。晋江、泉州、厦门、龙溪等闽南语系地区和台湾地区流传的高甲戏,是由闽南农村迎神赛会或喜庆节中的娱乐形式发展而来的,其丑旦戏演唱多用“长工歌儿四季歌”“红灯歌”等民间小调;闽北的建瓯、建阳、松溪、政和等县的一些山村里流传的游春戏,是农民们为了庆贺丰收、欢度春节、迎接新年,利用闲暇排演的小戏,其音乐曲调主要是山歌民谣、俚曲小调;莆仙戏的发展,与当地繁盛的宗教民俗活动关系极大,一年四季香火不断的民间信仰活动,为莆仙戏戏班的生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福建戏曲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植根于八闽大地,赓续着福建历史文化血脉,是福建乃至全国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福建戏曲文化是福建人民的精神财富,戏曲传承就是传统文化传承。

近年来,福建戏剧事业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迎来新的春天。新时期面临新挑战,真诚期望福建戏剧这棵老树发新芽、开枝散叶、绿树成荫,开启福建戏剧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