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对待“特种兵式旅游”实在是“泰裤辣”
外国语学院辅导员叶源
“大学生挑战24小时逛吃长沙”“极限24小时游淄博”等“特种兵式旅游”相关话题热度居高不下。“特种兵式旅游”可以理解为以求花最少的时间和金钱游最多的景点,追求短时间、高效率、高密度,结束后继续回归工作日的学习生活。
青春没有售价,旅行就在当下
“青春没有售价,硬座直达拉萨!”是对大学生“特种兵式旅游”的最好诠释。越来越多的小伙伴利用节假日挑战自身的体力极限,在工作和学习空档期义无反顾地奔赴“诗和远方”,开辟了另一种新鲜的旅游方式。
我国交通体系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这种新的旅游方式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与可行性。我们可以利用社交媒体提供的丰富讯息,将行程进行详实的安排,以保证每一个时间点都“物尽其用”,让我们能够享受“鲜衣怒马少年时,一日看尽长安花”的美好。
一张张出行车票、一份份行程记录,彰显的是年轻一代的青春活力。用快节奏追寻着心中的诗和远方,用青春的方式丈量脚下的世界,在短暂的狂欢中治愈自我,并不断向世界宣告着“我可以”。这场“走马观花”的奔赴,给我们心中的星辰大海添上一抹亮色。
拒绝从众心理,更需“量力而行”
对于这种旅行方式人们看法不一,有的人认为虽然很累但是也很值得,有的人则认为旅行应是沉浸式体验而不是“打卡”。每个人感受生活的方式不同造就了不同的看法,但其中存在的负面影响和风险确是我们不可忽视的。
盲目从众丢失了旅行意义。社交媒体、社群营销推动着这股“风潮”。短视频和vlog带火了诸多“网红打卡点”。在这样的拟态环境中,滋生了很多的跟风行为。当跋涉千里只是为了体验异地的人潮汹涌,或只是为了在社交媒体平台打卡而获得优越感,我们不再有闲暇用来和自己对话,感受内心深处的世界,反而像是被时间推着走,无法真正体验当地风土人情,旅行过后回归生活也满是疲惫感和失落感,难以收获生活中“坐看云卷云舒”的感悟。
过度挑战威胁着身心健康。不少“特种兵式旅游”的体验者懊悔不已,大多数都绕不开一个“累”字。高负荷的体能挑战给身体健康带来更多的风险,需要非常久的时间去疗愈。许多“特种兵”旅游后会头晕眼花,上课时难以集中注意力,有的甚至直奔医院门诊,这样不仅达不到放松身心的目的,反而会造成过度疲劳,身心俱疲下伴随的情绪不稳定性带来更多的焦虑和低落。
追求高效触碰到安全底线。由于时间紧迫,我们会放松对旅游环境和旅游设施的安全意识,从而增加了意外事件的发生概率。一些旅游景点的安全设施和安全措施无法完全满足“特种兵式旅游”的需求,人流汹涌极易发生踩踏事故。为了节省开支,许多大学生选择在网吧、浴场等鱼龙混杂、人员密集的地方过夜,增加了在旅游中遭遇意外的风险。
青春不是宣泄,日常彰显力量
“特种兵式旅游”是探索的期望积累已久而产生的一种补偿行为,新奇与疲惫带来的满足感平衡了过去的一些缺位。但不应该只是为了在社交媒体上炫耀自己,更不应追捧“及时行乐”。旅行应该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对真正自我的探求,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拿捏好释放压力与工作学习之间的平衡点,让我们从紧张的工作学习中更加从容的放松自己。
学习是学生的主责主业,我们应在课业学习中提升自我,积极参加课外实践活动,在日常学习与实践中获得成就感。校园内丰富的实践活动同样可以作为挥洒青春生机的舞台,异彩纷呈的竞赛与讲座也同样可以带来新奇的体会,志愿活动同样也可以拓宽视野、增长见识。
人生的路,每一步都算数。不跟风、不盲从,能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先走好人生路,保持生活的“弹性”,以饱满的热情面对工作、学习,积蓄能量,接续奋斗,让自己的青春更加精彩。
在未来去登更高的山,看更宽的海,去更远的地方,遇见更好的自己。
看更宽的海,去更远的地方,遇见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