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工要闻

青年微观第526期 | 畅游“文化海”,走好“瑰葭路”

发布者:王岳俊发布时间:2023-10-17浏览次数:32

畅游“文化海”,走好“瑰葭路”

社会历史学院2022级 历史学(师范)专业

本科生孙婧怡

2023年10月7日至8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指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性。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而文物作为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可谓是一部中华民族物化了浓缩了的文化史。近期“大英博物馆失窃”“大英博物馆里的中国文物”“请大英博物馆无偿归还中国文物”等词条接连登上热搜,文物保护、文化传承等关键词再度引起人们讨论的热潮。

孕育——顺千载岁月而生

先民的智慧在这五千年之久的文明长河中,孕育出绚烂多姿的中华文化。玉面神人像、云龙纹掐丝珐琅大罐、唐三彩、长信宫灯等文物令人目不暇接;打铁花、滚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出的“东风夜放花千树”之景无比浪漫;跳钟馗、游神等民间信俗带着狂野的生命力量炫彩诡异、热闹喧嚣,肆意怒放着诡谲和野性交融的瑰丽。

文化之美,不光是外形上的“华丽”,更在于厚重的文化底蕴。置身三明客家祖地,在古牌坊、浮雕群、客家公祠中,领略客家先民的迁徙足迹;走进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在铁甲战舰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中,了解船政先辈开启近代海军历程的伟大壮举。在中华文化的广阔海洋中畅游,坚定文化自信,赏旋转千年而灯火不灭的非遗技艺,看历经千年而屹立不朽的古迹遗址。

流亡——迫百年变局而失

精美的文物遭到了“强盗”们的觊觎,尽管无数中国青年为抗争而丢失宝贵的生命,但不思进取的晚清政府面对西方的坚船利炮一退再退,导致大量宝贵的中国文物被这些“强盗”掠夺至西方,这些流离海外的文物牵动着无数国人的心弦。《逃出大英博物馆》《敦煌遗书》等系列短视频,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讲述了大英博物馆里的中国文物艰难的“瑰葭路”。当小玉壶打开家书的瞬间,辽代三彩罗汉、朝冠耳炉、龙纹琉璃砖、明代真武像等这些流离海外的文物跨越时空归家的思念,都在信中一一展现,使得观影者潸然泪下。“瑰葭”亦是“归家”,那是文物们魂牵梦绕的乡愁,是国人强烈期盼流失海外文物早日回家的心情外化。风云莫测的百年变局之下,亿万中国人嘶吼呐喊,滚烫的热血喷洒在本为东方的瑰宝之上,依然无法阻止列强将中国文物蛮横抢走,让我们的文化之根如无根浮萍困于无形牢笼中百余年,日夜思家、归心似箭。

归家——恰当今盛世而还

如果文物会说话,如果思念有声音,那句“归家”一定是它们共同的呼唤。弱国无外交,当代中国不断提升本国经济、科技与军事竞争力,大国重器举世瞩目,重大工程建设蹄疾步稳,经贸发展行稳致远。从苦难到奋进,从屈辱到辉煌,中国正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向世界展现中国实力,又一次对世界发出让中国文物归家的诉求,并让世界能够真正坐下安静聆听中国文物的归家呼唤。

身逢盛世,青年也在不断坚定文化自信,思索更新潮的表现方式,激发文物的创造创新活力,重新审视千百年的坎坷和辉煌,诉说流失海外文物们的经历,揭露陈列在外国展柜里文物的中国身份。以《逃出大英博物馆》为代表,越来越多的青年up主以文物为视角,拍摄出更具深刻价值的文艺作品,为文物发声,让世界听到,进一步扩大中方要求大英博物馆归还本国文物的呼声。我们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中国文物会“风风光光、堂堂正正地回家”。

承国风之雅韵,现盛世之繁华。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曾说过:“文物只有在原生地展示,才最有尊严。如果像孤魂野鬼一样流失海外,就没有尊严。”文化,国之魂也。历史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吾辈作为青年一代,畅游文化之海,寻回文化之根,收存先辈留下的无价之宝,牢固树立文明发展、文化保护、文物归家的责任担当,在建设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道路上镌刻下青春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