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受害者心态,拿回命运主动权
你是否因为上课迟到而抱怨舍友拖拖拉拉?
是否因为考试失利而责怪老师出题刁钻?
是否觉得父母不够爱自己、不理解自己,总是提出诸多要求?
是否感觉周围一切都不顺心,仿佛整个世界都在与自己作对?
如果你常常遇到不如意就产生抱怨的念头,并总是能找到无数理由认为是他人或者外界的错,习惯性地把问题归咎于他人或外部环境,自艾自怜,那么,你可能正在一步步陷入“受害者心态”的漩涡。
何为“受害者心态”?
《城南旧事》中有这样一句话:“人类总有可怜自己怨恨别人的习惯而不自觉。”在心理学上,这种习惯性将过错归咎于外界,而将自我定位为生活中不幸或负面事件“受害者”的心理现象,称为“受害者心态”。具体而言,“受害者心态”表现为个体深信自己在生活中频繁受到不公平对待,而自己对此无力改变。因此,他们往往倾向于把所有的过错责任推卸给别人,以此作为获取外界关注与同情的手段。简而言之,拥有“受害者心态”的个体常常将自己视为命运的不幸者,过度地将外界的恶意投射到自己身上,进而陷入一种自我怜悯与被动的心理状态,阻碍了个人成长与积极面对生活的可能性。
“受害者心态”如何形成?
大多数“受害者心态”其实是从童年时期形成并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固化的。
如果你留意过奔跑嬉戏的孩子,你一定见过类似下面这个场景:当他们不慎摔倒时,他们会抬起头,寻找周围的大人,一旦确认有亲近的人在旁,便会放声大哭。这种在幼年时期无意识地通过展现自己的脆弱与受伤来博取养育者关注与补偿的行为模式,如果在成长过程中始终没有正确的教育引导,往往会伴随着个体的成长而逐渐固化。
如果一个人的心态没能成长到能够为自己负责、独立面对挫折,仍然是一受伤就想要找人来“顶罪”,就会演变成“受害者心态”。他们习惯于用自己的弱小和受伤来博取他人的注意力和关心,让自己不必为失败承担责任。
其次,他人的过分同情助长“受害者心态”。
以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为例,她作为一个在旧社会饱受迫害的妇女形象,其受害者心态尤为显著。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悲惨遭遇后,她变得愈发依赖他人的同情来维持自己的精神世界。她向遇到的每一个人倾诉自己的苦难,尤其是关于她失去孩子的那段经历。这种不断扮演受害者角色的行为,使她在生活的磨难中逐渐丧失了自我,最终走向了悲剧的结局。祥林嫂的故事警示我们,过度依赖他人的同情与怜悯,不仅无法帮助我们走出困境,反而可能使我们陷入更深的受害者心态之中,无法自拔。
“受害者心态”该如何戒掉
“受害者心态”是一种消极的自我防御机制,它使个体在面对问题和挑战时,总是被动地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而停滞不前,忽视了自己的内在潜力和机遇。并且,这种思维模式往往会导致个体产生消极的情绪和行为,如焦虑、抑郁、拖延等,从而影响个体的成长和发展。试想,如果我们一遇事就对外归因,岂不是等于将人生的舵盘交予他人?那么,我们该如何做走出这一困境呢?
01.从“受害者模式”转向“掌控者模式”
在《拆掉思维里的墙》一书中,作家曾描述过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受害者模式与掌控者模式。前者总是将命运的主宰权交予外界与他人,认为是他们导致了自己当前的境遇;而后者则坚信,无论外界环境如何,自己都有能力掌控自己的命运。如果我们一味地沉溺于抱怨与归咎,只会让自己永远困顿于原地,无法挣脱受害者模式的束缚。因此,我们需要转变心态,把自己定位为生活的掌控者,主动寻找问题根源,去尝试解决问题。从小事做起,逐渐建立自信,逐步建立对事物的可控感。比如,每天做五个俯卧撑、每天读书一小时、每天自己下厨做饭等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实则能够为我们积累起宝贵的自信。当我们对事物有了更多掌控感后,我们的自信心也会随之提升,更愿意为自己负责。
02.将“固定型思维”调成“成长型思维”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德韦克认为人的思维有两种:一种是固定型思维,一种是成长型思维。固定型思维的人通常喜欢推卸责任,把失败归于外在因素,在抱怨中把自己逼进牛角尖。而成长思维的人,遇到问题会先看自身有没有可以调整的地方,从内在找原因。只有愿意自我成长的人,才能坦然面对生活中的苦与乐,更上一层楼。为了培养成长型思维,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具体做法:首先,学会接受失败和挫折,将其视为成长的机会而非绊脚石;其次,定期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态度,寻找可以改进的地方;最后,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好奇心,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和技能。通过这些努力,我们可以逐渐摆脱固定型思维的束缚,拥抱成长型思维带来的无限可能。
03.由“弱势价值观”变为“强势价值观”
心理学上曾将人的价值观分为“弱势价值观”和“强势价值观”两类。两者最大的区别就是:遇到事情,“弱势价值观”的人爱问“为什么”,而“强势价值观”的人爱问“怎么办”。弱势价值观的人总是遇事情先逃避,找借口,不断抱怨,到处散发自己的负能量。而强势价值观的人,敢于直面挑战,遇到问题,解决问题,付出行动,搞定难题。为了培养强势价值观,我们需要树立自信和自尊,相信自己有能力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同时,培养积极的心态和态度,遇到问题时保持冷静和理智;最重要的是付诸行动和实践,通过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和能力。通过这些努力,我们可以逐渐摆脱弱势价值观的影响,拥抱强势价值观带来的积极力量。
告别“受害者心态”,拿回命运主动权!
曾国藩曾说:“凡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
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没有人可以改变世界的轨迹,也没有人能够窥测命运的真相。我们唯一能把握的就是调整自我,把握人谋。
事不顺时,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反省自己;气不平时,与其抱怨环境,不如为自己点灯。人生的成长,始于自我觉醒;人生的进步,在于自我改变。
问题是弱者的抱怨词,却是强者的修炼场。迎难而上,将问题视为成长的阶梯,不断砥砺前行,才能不断超越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