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微观

青年微观第291期 | “躺平”青年不躺平——“躺平”之后,奋斗伊始

发布者:王一舟发布时间:2021-06-11浏览次数:2437

“躺平”青年不躺平——“躺平”之后,奋斗伊始

马克思主义学院2020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 李伟达

最近“躺平”成了新的网络热词,让众多青年找到了豁然开朗的“精神归宿”。“躺平”作为青年“丧文化”和“佛系文化”等亚文化的一种新型表现形式,是一种消极顺从的心理反应,无论遇到何种境地内心都毫无波澜,既不会欣喜亦不会抗拒。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躺平梗”呢?“躺平梗”的流行是否意味着这些年轻人已经失去了奋斗精神了?

外界的期盼成为压力培养皿

许多中等收入家庭在考学等问题上对孩子期盼高,使得不少孩子长期处在高压学习状态,易产生心理压力和疲惫感。而一直受家长严格管控的他们,缺乏内生动力,每一步都是被“推着走”,不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努力,一旦步入社会,就容易不知所措,找不到工作的意义。同时,部分学生由于长期与书本打交道,不擅长人际交往,在步入社会后常常会感到无所适从,而在这种与日俱增的焦虑感和“僧多粥少”的盲目竞争中,如果不能及时自我调适与疏导,积累已久的压力难以得到释放,当“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出现时,有人就干脆选择“躺平”——放下手头的全部工作,屏蔽外界的所有压力。

“内卷”迫使部分青年选择“躺平”

“内卷”指的是社会为了争夺有限的优质资源而进行的非理性的、无需混乱的、不健康的恶性竞争现象。良性的“筛选式竞争”的确可以帮助社会筛掉那些不思进取、能力低下的人,但是“内卷”并不一定能让优秀的人获得资源。当今社会,随着竞争门槛提高,行业趋于完善,部分行业的劳动力比较饱和,就导致了人们付出的越来越多,但是却没有获得相应的报酬,劳动陷入了“内卷”之中。在这种情况下,有人选择继续努力,势必和“内卷”抗争到底,但也有人在“内卷”环境的重压之下,选择“躺平”。这些青年选择“躺平”,并不是对“内卷”放弃抵抗,也不是放弃一切的竞争,而是放低追求,减少欲望,不再追求功成名就,主动退出追求社会系统中成功的快感,将衡量的标准设定为内心对自我状态的接纳。

符合当下青年群体心理特征

“躺平”在一定程度上是当代青年心理和社会现状的客观折射。作为“躺平”的主力,青年群体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期盼,但是在学业压力、工作压力、房车压力、婚姻压力多重重压下,青年群体中的弱势群体很容易产生巨大的落差感,这种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感让部分青年变得谨慎怀疑,不再愿意去保持积极乐观、奋斗努力的状态,宁愿选择“躺平”。他们通过戏谑的口吻示弱和自我矮化,降低自己对未来的期望值和对物质的欲望,以此达成内心对自我的接纳,这其实是他们疏解焦虑的一种情绪宣泄途径。

在自由开放的网络环境和强烈的自我意识下,青年群体敢于表达“我不行”的心声,接纳自己的平凡,但他们也绝不会就此低迷颓废。放开视野,“躺平”其实也是一种调侃,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宣泄。每代人在经历过一个阶段的迷惘探索后,最后还是回到积极向上的生活轨道上。说到底,无论选择怎样的生活方式,都不妨给予足够的理解、尊重与包容,或许,某一天他们找到了新的方向,又会重新站起来,再出发。

奋斗永远是年轻人青春的底色,必须给予敬畏和支持。我们决不能因为“躺平”的人越来越多,就失去对奋斗者的敬畏和支持。对任何时代的年轻人而言,通过个人奋斗改变命运,都是一件虽不容易,却有重要意义的事,不同年代的人面对的难题不同,如今的年轻人大可不必过度焦虑,而暂时遇到挫折也没必要急匆匆地“躺平”,要时刻告诉自己: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征途漫漫,唯有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