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微观

青年微观第297期 | 余成威:青年学生应当心怀“国之大者”

发布者:王一舟发布时间:2021-06-20浏览次数:3985

青年学生应当心怀“国之大者”

文学院辅导员 余成威

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世界摇晃着“不确定性”的骰子,新技术、新产业革命催生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深刻变化。与此同时,世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恐怖主义威胁未除,地区冲突战火难息,大国博弈驶进未知水域……变幻莫测的“大环境”悄然无声影响我们每一个人的“小确幸”,学习生活的偶然性正以指数级递增,不断冲击着我们对于世界、价值和人生的认识。“乱花渐欲迷人眼”,理应的意气风发,却时常唉声叹气;期待的鲜衣怒马,却总会顾影自怜。从“打工人”到“社畜”,从“内卷”到“躺平”,各类标签“你方唱罢我登场”,折射出我们精神支柱的稚弱。

“长路漫漫,奋斗的价值在哪里”“道理都懂,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心怀梦想,前行的道路向何处”……经历丰满理想与骨感现实一次次的坚硬碰撞,柔软内心对“上下求索”的困顿,逐渐形成氤氲迷雾,遮蔽人生之路,将与生俱来对未知的恐惧无限放大。然而,从镜子的背面来看,当世事洞明、人情练达时,生活或许缺少了些滋味。“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或许在暗与明之间存着平衡点,能让我们在感受真实的世界同时体验理想的美好,想要达到这一平衡点,需要我们用一生时间不断去挑战去试错去反思。也许直至生命尽头,我们很多人都无法达成真正的平衡。然而,这不正是每个人独一无二的人生吗?生命的美好之处不就是对无限未知的积极探索吗?“时间会回答成长,成长会回答梦想,梦想会回答生活,生活回答你我的模样”。虽然不断被打击、受挫折,但还是要永远激情满怀、热泪盈眶。最难的不是找到平衡的答案,而是要始终保持追寻的姿态,保持“再出发”的勇气。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交相激荡,不论是国家还是我们个人,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之大前所未有。因此,青年学生应当心怀“国之大者”,把青春融入时代主潮,站在以身许国、许党的高度来标定人生航向,那我们对意义的追寻就会有更坚实的定力、更充足的底气和更从容的姿态,就不容易因为一时一事一地一己的局限失魂落魄。当青春选择了与国家发展同频、与民族复兴同行、与人民群众同心,就把握住了时与势。心怀“国之大者”的青年越多,青年的人生价值与国家的发展目标越吻合,青年就越有可能在空前广阔的时代舞台实现鸿鹄之志,国家民族同样会因为青年的接续奋斗而获取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

在新时代,青年学生心怀“国之大者”。首先,要从百年党史中汲取信仰之力。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一路走来,每一步都是“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生动注解。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心决心,领悟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胸怀家国天下之志,实践为民报国之行,练就金刚不坏之身,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让崇高的信仰与日月星辰同在,撑起复兴伟业的铮铮铁骨。其次,要从千年文脉中赓续崇高品德。《论语》言“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大学》称“明明德。”做人做事第一位就是立德修身。通过学习中华经典,激活文化基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矢志不渝的精神追求,外化为日用不觉的行为准则,做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模范。最后,要从知行合一中主动担当作为。鲁迅先生说,现在的青年最要紧的是“行”,不是“言”。知要真知,力在真学;行须真行,重在落实。争做真学问、甘坐冷板凳,把理论知识学懂弄通,真正融入干事创业之中,朝乾夕惕、履践致远、踔厉奋发,去做一粒好种子,摆脱冷气,追寻光、成为光、散发光,用汗水与鲜血将“国之大者”熔铸在筋骨中、镌刻在旗帜上。

行文至此,耳畔已奏响离歌,亲爱的学弟学妹,你们即将踏上新的征途。无论是走出校门,还是继续深造,你们与社会的距离都更近了些。未来难过的日子不会少,困惑的事儿还会有,无论是月亮还是便士,希望你们能一直心怀“国之大者”,相信“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永葆初心与感动,拒绝浮躁和油腻,只是向上走,用自己的力量将梦想照进现实。祝愿一切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