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微观

青年微观第298期 | 周彬:专业成职业,毕业好就业

发布者:王一舟发布时间:2021-06-21浏览次数:313

专业成职业,毕业好就业

外国语学院辅导员 周 彬

2021年的高考刚刚落下帷幕,我们的青年大学生有没有回忆起当年填报志愿时彷徨与无奈的场景呢?又逢一轮毕业季,我们的青年大学生,有没有萌发过“毕业即失业”的焦虑与不安呢?选了专业,进了大学,置前考虑 “三要”,让自己在已选的专业赛道中表现更为出彩。

思考如何培育专业认同

有人调侃道,选错专业悔半生。但青年大学生已然选择了专业学习,又能如何逆袭呢?培育专业认同,或者说对专业学习产生兴趣是最重要的办法之一。首先,培育专业认同要有一种科学的学习态度。对于学习态度,许纪霖先生就讲得很贴切,学这个知识,不是因为它有用,能够提升本领、换一个更高层次的文凭或工作;一个人要做好一件事,不是因为功利目的,而是想做这件事,这也是一种人生态度。其次,要真正了解所学专业覆盖的领域。一个专业的形成,归根结底是社会分工的需要。对社会分工及专业的认知偏差,往往是产生专业抗拒和不认同本专业的原因所在。因此大学期间主动与专业老师以及相关社会行业人员的交流互动,往往是形成专业认同的最优路径。第三,要在专业学习中努力积累成就感。这个成就感可以是今天多掌握了三两个英语单词的小确幸,也可以是夙夜达旦研究明白了一两个课题的通透感,这种满足感的日积月累,会令你对专业学习产生极大的认同感。毕竟人只有在自己真正热爱的事上才能有主动性,并解决一切困难。

思考如何与时代同频共振

从近现代名人的履历中可以发现一些共通点。例如:维新运动时期的梁启超先后主持编办过《万国公报》《时务报》;青年学生时期的毛泽东创办并亲自主编了报纸《湘江评论》;而25岁的邓小平则创办了红军最早的《右江日报》《工农兵》报。在那个信息匮乏的年代,这些青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无一不从报刊中了解时事、汲取养分,通过独立的思考形成了个人对时代的认知与理解,并始终立于潮头浪尖。习近平总书记也曾指出,国家的进步,时代的进步,是青年成长进步的大舞台。唯有在这个历史的潮流中前进,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虽然“毕业即失业”状态是受多种客观因素影响,但自身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与时代脱节才是其中重要的影响因子。保持与时代的同频共振是青年学生增强专业学习预见性的有力举措。在专业学习中,青年学生要时刻保持对社会动态的关心和认知,如科学技术的发展、行业政策的变化、市场需求的调整等宏观层面信息;同时更要主动掌握所学专业领域学术研究的前沿动态与行业发展的现状趋势,以真正知大势,增强个人学习的预见性。

要思考如何增强专业能力

大学期间的学习不仅仅是一项专业技能的掌握,更多的是专业思维的培养、专业知识的积累和专业技能的运用。在学习方面,大儒朱熹讲过格物致知,就是要穷究事物道理,致使知性通达至极。而要穷就事物的道理,通过专业知识的积累以形成专业思维能力是重要的途径和办法。专业知识可以通过自学和他授获得,而专业思维的形成是建立在专业知识积累之上,通过反复独立的思考,而形成的一种思维惯性。如通过法学专业的学习形成了“大原则”必有“小例外”的思维方法;通过经济学专业的学习掌握了“有形手”与“无形手”共同作用的思考方式。掌握了专业思维就像是武侠小说里的主角内功深厚,以至于学什么武功招式都又快又好。而在培养专业思维的同时,我们还要注重培养以“非习惯性的方式”理解事物、处理问题的能力的创新性思维。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而我们在大学专业的学习过程中就要自觉培育敢于突破框架、反向思考问题、求新、求变、求突破的思维能力,以增强专业能力的创造性。

诚然,一个专业选择并不会最终影响你的职业确立,更不会影响你成为怎样的人。马化腾在深圳大学主修了计算机专业,创办了互联网企业腾讯公司;而在杭州师范大学主修了英语专业马云,却创办了互联网企业阿里巴巴。在这漫漫的人生长途中,有的人拿到好牌,有的人拿到烂牌,纵观古今,只有那些主动积极、富有预见性和创造力的人才能取得一番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