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微观

青年微观第569期 | 郑逸凡:别让“包的”停留在口头

发布者:王一舟发布时间:2024-08-13浏览次数:10

别让“包的”停留在口头

心理学院团委书记  郑逸凡

 

“SPSS能学会吗?”“包会的!”

“这学期高数能通过吗?”“包过的!”

“下午的讲座去听吗?”“包去的!”

  ……

“包的”即“肯定的”,近日在网络中风靡一时,在大学生群体中广为流传,已成为了他们日常交流的独特表达方式。相较于简单的“收到”“好的”,“包的”在语气上似乎更显露出一种坚定可行的决心。然而,在我们欣然说出“包的”时,是否是发自内心许下的承诺,是否有计划去实现,又是否能真正付诸行动呢?我们必须警惕,言语与行动之间,往往存在着一道不易察觉的鸿沟。唯有言行一致,我们才有资格拍胸脯说出那句“包的”。

不敷衍,让“包的”走心

“内不欺己,外不欺人”。如果张口就是“包的”,用嘴不用心,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处处敷衍了事,那许下的承诺便成了掩盖现实矛盾的幌子,长期来看是欺人又欺己。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对于身处成长关键时期的广大青年学子来说,除了在社会、家庭、学校给予的引导和栽培之外,同样需要用心打磨好自己,扣好自己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只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诚实待己、诚信待人,从“心”出发,真心实意作出承诺,方能走出敷衍的陷阱。同时,当我们承诺别人时,要考虑自己的能力范围,不要轻易许下无法实现的诺言。

有计划,让“包的”走远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一部分同学将“包的”停留在口头,其实并非是敷衍了事,而是缺乏兑现诺言的明确计划和目标。一个好的计划,能为我们指明方向,让“包的”更具实现的可能。首先要摒弃“放一放”“等一等”的拖延思想,做出承诺后第一时间制定计划,直面问题、难题;其次是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莫让计划成为“空中楼阁”无法落地实施;最后要谨记谋划以成事、善通以应变,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要具备灵活性,遇到问题时及时调整策略。有了明确的计划,“包的”就不只是一个口号,而是具有实际意义的行动指南。

有行动,让“包的”走实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执行的力量,让“包的”焕发生机。在许下承诺、做好计划后,必须付诸行动,否则承诺便成为空谈。任何事情都是实实在在干出来的,不是光喊口号或者凭空想就能出成绩出结果。作为青年学生,我们要求真学问、练真本领,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把每件“包的”小事办好、办实,更应该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没有捷径,唯有实干”的教诲,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中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树立为祖国为人民永久奋斗、赤诚奉献的坚定理想,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