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微观

青年微观第564期|俞欢:四季流转,探寻“艺术疗愈”

发布者:王一舟发布时间:2024-07-09浏览次数:10

四季流转,探寻“艺术疗愈”

传播学院辅导员  俞欢

在春夏秋冬的自然律动中,我们的情绪也常常随着四季起伏。或喜,如波澜的清泉,流淌在心田,温润而宁静;或悲,如凋零的残花,堆积在泥潭,沉重而落寂。如何避免负面情绪的日积月累地滋生腐败?在“艺术疗愈”中,似乎能探寻一些慰藉。

艺术疗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心理治疗方式,诞生于上世纪50年代后,最早被用于治疗经历战争后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即PTSD)的人群。艺术疗愈的形式多种多样,将艺术学和艺术学融合,借助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元素或体验,让我们得以专注于自身的内心感知与想象,理解情感冲突、增加自我意识,使得日常生活中的艺术体验都能够成为我们疗愈身心的美好路径。让我们跟随春夏秋冬的步伐,进行一些积极的应用与尝试吧!

春日与踏青

春季是一年之中最朝气蓬勃的季节,自然中的动植物在春季肆意生长、万象更新。在四季流转之中,春日采风是最能够贴近自然、感受自然的宝贵时机。自隋唐以来,迎春郊游便已成为中国古代人们十分喜爱的风俗,近年,也流行在春色里体验“公园20分钟效应”。春季,公园中成片的樱花、桃花、郁金香等次第盛开、连绵成景,结伴前往公园、景区踏青郊游,或找一片草坪,躺在一抹嫩绿色中,呼吸带有勃勃生机的湿润空气,抒散寒冬后郁结许久的心怀,放慢生活节奏、重新整理自己。

夏日与音乐

在潮湿炎热的夏天,可以试着用音乐终结一天的疲倦。音乐是流动的听觉艺术,古希腊时期人们认为音乐可以治病,其被称之为“音乐医学”。事实上,声音确实能够刺激人体的自主神经系统,进而通过音律与节奏影响人的心跳、呼吸、肌肉状态与情绪变化,进而引导着个体主动改变自身负面的情形状态。如果能够偶遇校园角落里的草地音乐会,就千万不要错过这个用夏夜晚风、吉他与合唱来抚慰身心。如果有兴致,可以在聒噪的夏日听一场更躁动的音乐节,暴晒、摇摆和呐喊过后,会感受到放空自我归于自由。当然,最简单的方式还是戴上耳机,让旋律在空气中缓缓流淌。

秋日与手工

熬过了潮湿多雨的春天与酷暑难耐的夏天,避开了过敏季节与烈日暴晒,秋季大概是一年中最适合户外活动的时间。漫步于城市的大街小巷、感受city walk的慢生活魅力之余,自然柔和的秋日风貌也十分适合绘画、编织、布艺、陶艺等手工主题的艺术疗愈体验。艺术疗愈中的创作过程即是疗愈过程,在手工体验的过程中,个体认知空间被打开,自我觉察能力得到应用与提升,同时也为长期处于焦虑、紧张、压抑中的个体心理状态找到了情绪转移与化解的宣泄口。柔软的布料、温润的陶土或是细腻的画笔,每一步操作都仿佛是对心灵的一次按摩,手工的成品会提高自我价值感,进一步强化心理韧性。

冬日与电影

在寒冷的冬日,如果户外活动已经令人望而却步,那不妨在光影视听的艺术中放松紧绷的状态,把注意力交给一段好故事。心理学家们早已注意到,一个好故事对人的内心能起到难以估量的积极作用,由此发展出的电影疗法是上世纪90年代出现的艺术疗愈分支之一,如果运用得当,可以为心理治疗和个人成长带来强大的助推力。已有研究证实,电影疗法在改善人际关系、缓解情绪困扰、调节进食障碍、降低抑郁水平、提高个体自尊等方面均有显著效果。温上一壶热茶,把自己交给电影,与之共情,通过电影中的人物、故事来探索自我,在宁静平和中拥有疗愈和共鸣。

借由艺术疗愈的观点看,五步之内必有“解药”,四季之内必有“疗法”,我们要做的,就是在每一个朝起暮落、光阴阑珊中,选择适合自己的艺术疗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