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微观

青年微观第561期 | 李伟达:“公园20分钟效应”何以打动大学生?

发布者:王一舟发布时间:2024-06-27浏览次数:10

“公园20分钟效应”何以打动大学生?

马克思主义学院辅导员李伟达

“公园20分钟”起源于某杂志的一项研究,指的是每天在户外待上一小段时间能够让人感到更加快乐,即便只是到公园或其它能感受到自然气息的地方停留20分钟,就能显著减少压力。对于大学生来说,公园包括但不限于城市里的大型公园,校园里的室外草坪、小微绿地等都是享受片刻惬意和闲暇的绿色空间。不同于假期逛公园的隆重感,“公园20分钟”侧重于亲近自然、抬脚能到的随性行、小确幸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公园20分钟”在社交媒体上发酵破圈,是对去年爆火的citywalk潮的延续,“公园游”本身具备更显著的疗愈属性。据研究,置身自然环境,能显著降低人体内皮质醇(压力荷尔蒙)的水平有助于使大脑的控制中心前额叶皮质得到休息,就像给长期紧绷的肌肉做放松按摩。除去学术研究的严谨结果外,公园”对于大学生有着难得的“可及性”。不是遥远的山林,而是校园里亲近的自然,是大学生更易抵达的缓冲地;不是消极的逃避,而是校园里歇脚的驿站,是大学生重新连接真实生活的过渡带;不是盲目的消遣,而是校园里放松的空间,是大学生享受阳光与宁静的疗愈圈。

走进大自然,天地自悠然

作为城市中的自然过渡带,公园日益被冠以现代人寻求治愈的标签,赋予疗愈和逃离的属性,无论是远离人群,放空自己,还是靠近生命,感受生机,都有舒缓压力、缓解焦虑之效。在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时代,大学生面对来自学业、就业、环境等多方压力,或多或少都会感到迷茫和焦虑,陷入精神内耗的漩涡中,常常被“困”在教室、图书馆和宿舍之间,分秒必争的节律与不可名状的压力缠绕在一起,在“三点一线”的封闭循环里加剧,亟需在其中找到喘息的空间,那便是去公园里贴近自然、融入自然,短暂地逃离“方寸格子间”“一方小屏幕”寻求片刻宁静、进行自我调适

繁华尽春色,万象皆盛妆

自然的入口,是生活的出口。大学生活充满了挑战和机遇,我们不能让压力和内耗控制我们的生活,而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找到适合自己的放松方式。亲近自然是人的天性,工作累了,学习乏了,独自一人或约上三五好友,前往公园享受片刻的惬意和闲暇,暂时屏蔽学业的烦恼和生活的琐碎,坐在湖边发发呆,躺在长椅上吹吹风,专注感受此刻风的吹拂、阳光的照耀和植物的味道。观察四周每一棵树、每一朵花、每一只小动物,它们静静地生长着,仿佛告诉我们生活的意义就是在于不断地成长和变化。因此,当你感受到精神上的压力和内耗,不妨去试试“公园20分钟”这是调节情绪的一剂良药,能收获属于自己的宁静和力量。

史铁生曾写道:“整个春天,直至夏天,都是生命力独享风流的季节,长风沛雨,艳阳明月,那时田野被喜悦铺满,天地间充斥着生的豪情,风里梦里也全是不屈不挠的欲望”。在春和景明的好时节,让我们赴一场和春天的浪漫约会,寻一处春意盎然,聆听自我与春日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