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工要闻

青年微观558期 | 陈丹丹:“后真相时代”,我们需要保持清醒

发布者:王一舟发布时间:2024-06-07浏览次数:10

“后真相时代”,我们需要保持清醒

传播学院辅导员  陈丹丹

4月23日起,中央网信办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两个月的“清朗·整治‘自媒体’无底线博流量”专项行动,旨在于遏制“自媒体”摆拍造假风,压缩无底线博流量行为空间,提升“自媒体”发布信息可信度。由此可见,防治虚假新闻、重现事实真相是维护网络秩序、引领社会价值的必然要求,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提到真相,不得不承认,在人人拥有麦克风的新媒体时代,媒介形态和传播机制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传播的速度令人咂舌,但层出不穷、令人跌破眼镜的虚假新闻,却让事实真相变得扑朔迷离、难以追寻。假亦真时真亦假,人们也开始更加注重由事件而引发的主观感受和情绪情感,真相变得不再那么重要了。这就是“后真相”——真相不等同于虚假新闻,却往往成为虚假新闻的催化剂。

把段子当事实,把流量当主流

4月12日,随着一则警情通报,寒假时引起全网关注的“秦朗丢作业”事件彻底落幕。经官方查证,真相是网红“猫一杯”自编、自导、自演的一出荒诞闹剧。大家纷纷感慨,某些自媒体为了博取关注、实现流量变现,竟可以如此弄虚作假、毫无底线。无独有偶,曾经备受关注和热议的“点读机女孩生病”“爱心大学生号召全国网友为流浪患癌老人捐款”等事件,也都是博人眼球的虚假新闻,甚至还上演了一番反转、颠覆的戏码。

事实证明,越是煽动情感、迎合情绪的内容,越是容易成为焦点、爆点。在“后真相”的舆论生态中,带节奏更易博关注,但由此产生的不良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一是导致个人确认偏差。虚假新闻总是较为片面的,一旦其中的观点被我们所接受,就容易受其蒙蔽,做出错误的判断;或过滤掉真相而陷于“信息茧房”,加重个人确认偏差。理查德·伯顿说:“真相是散落成无数碎片的镜子,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看到的一小片是完整的真相。”

二是扰乱网络舆论秩序。在虚假新闻中,有图有视频也不一定是真相,可能是通过AI技术重新合成的;有些媒体主动迎合,传播假新闻吸引关注,消费公众的情绪情感,降低大众对新闻和媒体的信任度;有的媒体尝到了流量的甜头,则将更多精力投注于创造舆论热点上,从而扰乱了网络秩序。

三是影响社会秩序稳定。“后真相”时代的网络热点,往往夹杂着各种非理性声音,传递着诸如炫富、炫耀权势等不当价值观,影响大众的价值导向。同时,满天飞的虚假新闻也容易让真正需要被关注的新闻热度降低,导致舆论失焦,从而激发更深层次的社会矛盾。

回归真相本身,回归事实正义

后真相时代,大量真假参半的消息铺天盖地的向我们涌来,我们应该如何规避被带节奏呢?我想,保持清醒非常重要。

一是提升媒介素养和用网能力。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面对网络上形形色色的资讯,我们要养成良好的网络素养,保持清醒地用好网络工具。要增强对信息的选择、辨析、使用等能力,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网络道德,不盲信、不盲从各类社交媒体上的“意见领袖”;不随意转发各类未经官方证实的信息,做到文明上网、绿色上网。

二是保持理性判断和独立思考。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在应对虚假新闻时,我们要清醒应对,注重从多方面了解情况,尽量在了解事件全貌后再做价值判断,让子弹多飞一会;要注重提升信息鉴别能力,坚持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盲目听从,要擦亮眼睛、坚守底线,建立起倾听不同声音的勇气,去接受刺眼的画面和逆耳的声音

三是坚持引领风尚和担当作为。流量里要有真实、引领的力量。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肩上重任,要大胆纠正不实信息,积极守护“真相”,让虚假新闻无处遁形;要增强社会责任感,给好内容以真正的热度,理性、善意关注和点赞。我们期待一个更加理性、健康的网络世界,其中每个人都能够成为真实信息的守护者和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