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微观

学习二十大 | 青年微观第470期:放任不可取,防疫更是为了自由

发布者:王一舟发布时间:2022-10-25浏览次数:355

放任不可取,防疫更是为了自由

文学院

2019级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本科生  黄佳怡

从庚子到壬寅,更迭了两个四季,正前往新一轮的冬季,新冠疫情的影子仍在神州大地游荡。与新冠斗争的这几年,随着我国各地防疫措施的不断更新,人们对疫情了解与思考的深入,新的舆论甚嚣尘上。为了抑制新冠病毒的传播,各地响应文件精神,加强对疫情地区人民的出行起居的管控:学校转为线上课、居家隔离、静态管理......焦虑的气息萦绕着严肃的街巷和缀满絮语的核酸人龙,有人看着存款一天天瘦下去,有人被迫转移到家准备高考,有人又失去了一年春暖花开的回忆。于是,关于与病毒共存的论调不时便又会涌上公众眼前,我们看到这些“论据”:

众多微小企业损失严重、人员失业:“病死不可怕,饿死穷死比较可怕。”

新冠变异后致死率不高:“数据化后平均也就每天多死一点。”

疫情限制出行,影响身心健康:“我们要自由!呼吁尊重人权!”

国外公众人物由于防疫不当而感染新冠的新闻频出,一两周内治愈的消息又传来,降低了人们对病毒的恐惧,进而思考“病毒共存”的可能性,讨论是否“防疫过度”,将矛头直指防疫政策。而以上的观点,都并没有基于我国的国情进行考虑,过于片面。

10月22日,人民日报专版报道指出“动态清零”可持续而且必须坚持。中国大部分地区人口基数大、密度高,流动快,若是实行放任、共存的政策,则新冠扩张的速度与范围不可想象。而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人均医疗设备并不充裕,不足以应对这场“竞速”。国外公众人物的治愈更属于是幸存者偏差,他们有时间与财力去与病毒抗衡,而普通民众却往往没有这般幸运。据报道,美国有超44万人因新冠而死亡,累计报告新冠确诊超7000万例,而七成的美国人认为,疫情使这个国家更加分裂。可见放任政策在宏观看来,是十分不可靠的决策。

“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是一种状态,是一种通过认识和利用必然,主体在活动中有目的、有能力、有权利地做他应该做、能够做和愿意做的事情,从而达到自觉、自为、自主的状态。可见自由不等同于放任,不等同于不顾客观规律随心所欲地做事。同时,我们更应分清主次矛盾——这一切是由疫情影响,而非防疫导致。因而控制疫情,解决主要矛盾,才是长久之计,更是为了真正的、安心舒展的自由服务。可以说,疫情防得住,经济才能稳得住,人民生活才能平平安安,经济社会发展才能平稳健康。

在新冠这场大考下,反观我国答卷:治疗、疫苗接种、疫情区核酸检测皆免费,物资、人员调遣及时,人民众志成城、互相援助……席卷全球的疫情没有打散这个国家的骨头,反而使它更为凝聚,更显出一种韧性!“唯有战而胜之,才能告慰每一个在冬天离开的人,他们都曾热气腾腾地,活过。”谁不怀念满街烟火、蜿蜒灯河?但每一个朴真的笑脸,每一声该响在下一个春天的笑容,都不应该成为共存论下被冷漠牺牲的数据。

诚然,在防疫措施实施过程中出现不少还需改进的问题,如老人没有健康码出入困难、部分机构为防疫矫枉过正等。然而我们也不应该忽略累积了经验后,防疫措施的进一步精化:有的地方优化布局核酸采样点,设立电子地图,让群众方便查询和就近采样;有的地方根据流调结果,科学划定中高风险地区和管控风险人群;有的地方建立“1+N”群众诉求排忧解难平台专班工作机制,第一时间回应解决群众诉求……各地实践启示我们,提高疫情防控的科学性、精准性,防控工作才是真正有力度,也才会更有成效。

防疫更是为了自由。将脚步留在房间,让爱向外蔓延。心怀希望,共克时艰。一定会有一道春风吹开紧锁的房门,舒展脸上的愁容,将车水马龙还给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