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微观

学习二十大|青年微观第479期 “浙”一路,“闽”师情

发布者:王一舟发布时间:2022-11-25浏览次数:352

  

“浙”一路,“闽”师情

  

环境与资源学院2022级环境与科学工程类本科生 周丛

  

旗山滴翠,闽水涌碧。因求学之路,遂从南孔圣地到有福之州,“朝看天半江郎,夜游三坊七巷”触手可及。因清新福建,而奔赴山河湖海,云游城镇乡野,品味风土人情。串联皖浙闽三省的黄衢南高速就像一条玉丝带,在绿水青山间延伸铺展。跟着小车一路奔驰,沿途的旖旎风光尽收眼底,路边的景致集鬼斧神工之最,演绎着自然之美。“浙”一路,山清水秀,闽山苍苍,闽水泱泱。

生态文明,关乎民生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嘱托声声在耳。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还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战略擘画。我是何其幸福,能够目睹这十年自己的家乡从污染防治到生态修复,能够感受美丽生态变为美丽经济,能够体会到绿色成为最动人的底色;我是何等幸运,能够选择派江吻海、山水相依、满目皆春的八闽大地作为知明行笃的第一站,能够选择与自然相近、与生态相关的学院专业作为立诚致广的第一课。

  

荒山坡变身“花果山”

  

记得三年前,父亲乡下老家的村庄周边有20多个山头粗石裸露、灌木丛生,有村民直接将猪粪、垃圾等倾倒上山,雨水的冲刷使下游水库渐渐变成一个“大粪缸”,河道也成了臭水沟,周边群众饱受污染之苦。自从村里打响治土持久战、治水长效战以后,坚持治山治水并举,边守生态边发展。创新采用“跨界循环”,通过“污水沼液上山、厨余垃圾归田、有害垃圾中转、再生资源回收”等,有效破解农村治污难题,走出一条农村垃圾源头减量循环利用和农民生活污水、畜禽养殖污水无害处置新路径。全力撬动“生态杠杆”,通过引进工商资本,采取“山顶观光,山腰瓜果,山脚粮和桑”的荒坡立体生态开发模式,开发了稻田创意、梯田风光、茶园绿波、百花争艳、瓜果飘香等“农事景观带”。如今,昔日贫瘠的山坡变成了满眼翠绿的果林,描绘出了一幅别样的乡村治水转型升级画卷。

  

水泥村变身“小西湖

  

听上年纪的人说,因为家乡的石灰石资源丰富、品相较好,曾经是“中国水泥之乡”,一个县级市内水泥厂数量多达8家。有个名叫耕读的村子在上世纪80年代就成了远近闻名的“水泥村”,水泥厂的灰尘和噪音给村民带来双重污染。2008年水泥厂被整顿关停,洗去满面尘灰的耕读村先后建起了40多个大中型生猪养殖场,村中占地120亩的湖塘水库垃圾漂浮、污水滞留、臭气熏天。乘着生态环境整治修复的东风,如今的湖塘水库华丽变身“小西湖”,耕读村成功创建3A级乡村休闲旅游景区,已是一幅令人向往的秀美山水图,每年来村游客上百万人次,全村每年人均增收2万多元,这一切都源于耕读村的村企共建抱团治污模式。全村关停全部猪场,推行洁水养鱼,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生态化处理,吸引在外乡贤回归整治污水湖,开发“耕读农场”;修复古宅老宅,展示耕读传统文化;建设疗养养老基地,打造风景村。

每个人都要直面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治理与反弹这对因变量和自变量,带来的艰巨挑战。其实,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不仅是一部现实的山海经,还是一道复杂的函数题,更是一套聪明的经济学。

时间,是最客观的见证者,也是最忠实的记录者。我坚信,自己在环境与资源求是求新的漫漫征途中,每一个进步的节拍都会踩在时代的鼓点上。我相信,只要每一个人都去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推动者,天会更蓝、山会更绿、水会更清、土会更净,生活一定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