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微观

学习二十大 | 青年微观第480期 王一舟:让优良学风成为校园新时尚

发布者:王一舟发布时间:2022-11-25浏览次数:505

  让优良学风成为校园新时尚

  

  学生工作部(处) 王一舟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技术不断涌现,打破了传统业态边界;机器正在代替人类劳动,算法正在影响人类选择,芯片正在模拟人类思考……在新知识新事物层出不穷、信息数量急剧增加的时代,不禁引发我们思考:身处研究高深学问的大学之中,该如何学习,又该拥有怎样的学风?  

锲而不舍,保持孜孜以求的态度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学习是青年学生在大学生活中的主要任务,北京师范大学老校长陈垣特别强调优良学风的建设,他曾说:“读书并没有什么秘诀,如果说有秘诀的话,那就可以说是要有决心、有恒心,刻苦钻研,循序渐进。”反观当下的学生,有的存在“混日子”的心理,安于现状、得过且过;有的上课不认真,平时不抓紧,考试靠“突击”;有的自制力差,沉溺于网络世界,而荒废了学业。殊不知,学习过程也是锤炼心志的过程,不可存有临时抱佛脚的态度。“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在被调剂到人才紧缺的无线电专业后,无怨无悔,仍旧刻苦学习,燃尽一生钻研无线电事业,打开了中国人追问宇宙的“天眼”。应该看到的是,在学习这条路上需带着决心去学,针对问题去做,以孜孜以求的韧性,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刚性保持对学习的热情,锲而不舍。唯有如此,才不会像百年前蔡元培先生说的那样“平时冶游,考试来了,才去翻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唯争分数之多寡;考试结束,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以此活

慎独自砺,砥砺学问思辨的学习志趣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中最早出现的关于学风一词的描述准确指出了从“学”到“习”这个过程的重要步骤。“进入大学后你就轻松了”是对大学最大的误解。在学习这条道路上没有终点可言,这是一个需要砥砺发现学习兴趣、践行学习志向的过程。“00”后老先生,翻译界泰斗许渊冲先生年少与翻译结缘,此后便成为其一生的志趣,1966年动乱中的许渊冲饱受凌辱,即便在人生的黑暗时刻,他也从未放弃热爱的翻译事业。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一方面,既要学习知识,实现“被动接受”转向“自主学习”,主动向老师学、向同辈学、向社会学,置身“有字之书”,发现知识学问的妙处;另一方面,又要适应时代变化,练就自学本领,同经典对话,与朋辈畅论,广涉“无字之书”,在信息快速更迭中立于不败之地,努力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可以说,在人生“最美好的位置”上,多泡会儿图书馆,多待会儿实验室,多去会儿运动场……这其中的变化两三天看不出来,而在三四年的光阴中便会拉开距离。    

笃志勤学,树立知行合一的学习目标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有了“学问思辨”后,如能更进一步的“身体力行”,这就是学习的知行合一了。古往今来的学者先生们都十分看重“学习”,留下了“学不可以已”的道理,劝勉我们“活到老,学到老”。习近平总书记同样十分重视学习与实践的关系,他曾说过:“我们的干部要上进,我们的党要上进,我们的国家要上进,我们的民族要上进,就必须大兴学习之风,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坚持实践、实践、再实践。”环顾当下,疫情加剧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演化速度,而处在人生最美好年华的青年学子,更应树立知行合一的学习目标,以崇高的使命感驱动学习自主性,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智慧用在国家和民族进步上,以时不待我的精神主动加强学习,对标国家和社会需求,实现从学习知识到应用知识。“敦煌的女儿”樊锦诗毕业于北大,是历史系考古学专业的才女,但她毕业后,却选择独自坚守荒漠59年,住土屋,睡土炕,用土桌,坐土凳,喝咸水,吃粗面……,用平凡成就不凡,书写了一段与莫高窟不解的缘分,为敦煌的保护、研究、弘扬事业奉献了一生的心血和精力。

“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我们在校三年或四年的时间不谓不多,如能爱惜光阴,孜孜以学,待到学成日再回首求学路,这段路也许走得艰辛,却也一定走得踏实。站在新起点,希望我们都能保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砥砺学习志趣、树立知行合一的准则,共同打造学习新时尚,在未来的星辰大海里书写属于自己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