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心源

《清心源》第113期

发布者:丘文福发布时间:2021-05-24浏览次数:243

偶像诚可贵,自我价更高

前段时间,男团组合R1SE频频爆出丑闻,短短几个月时间,便从云端跌落谷底,不禁令人唏嘘。

近年来,我们国内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选秀节目,男团女团频出,在年轻一代中引发了新一轮追星狂潮。光鲜亮丽的背后,却伴随着偶像市场标准的一步步降低,似乎只要长得好看,都能成为人人趋之若鹜的大明星。市场标准屡屡降低,偶像平均寿命大大缩减,这个小鲜肉倒了,还会有下一个小鲜肉站起来。资本大量获利的同时,大众的价值观却频频受到冲击,“塌房”现象时有发生,不少网友调侃:“只要我跑得快,房子塌了就压不到我。”这不禁令人深思:追星是否可行?

偶像崇拜,心理学上称之为“次级情感依赖”。从心理发展的角度上来讲,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其情感要逐步摆脱对父母的依恋,从而会不自觉地寻觅现实社会关系比较遥远而在心理上比较亲密的对象,即对父母亲人的依赖情感过渡至对偶像的崇拜体验上。

其次,年轻人普遍存在的追星现象也与其年龄阶段发展的特殊性有关。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处于成年初期的年轻人处在自我同一性与原有角色冲突的危机中,为了解决这一危机并且获得新的同一性,他们须建构一个新的完美形象作为自我的代表。年轻人在追逐偶像的背后,其实是他们对于自我的探索和追求。偶像在舞台上的光鲜亮丽是他们渴望和向往的生活,是他们理想自我的现实表现。

我们不难发现,相较于过去,在当代年轻人群体中,歌星影星已经占据主流偶像市场。原因其实也很简单:虽然他们在这个时期生理上趋于成熟,但心理上还处于一个过渡阶段,感性认识多于批判性思维。直觉的美好事物是他们共同的追求,也就是说“颜值”对他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我们现在看到的多数青少年的偶像都是青春靓丽、阳光帅气的年轻明星。

固然“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然而当今追星市场背后却有令人担忧的一面:在商业化媒体同资本深度融合的过程中,青少年对偶像的情感迁移可能被极致化商业利用,而演变为一种“粉丝经济”的工具。不少粉丝熬夜为“哥哥”打投,花大价钱支持爱豆代言产品,而娱乐公司与媒体从中赚取高额利润,形成一整套完整的娱乐资本产业链。

更有甚者,在复杂的娱乐圈中,新生偶像日新月异,选秀节目层出不穷,偶像标准良莠不齐,即便红极一时最终也必将导致日陵月替的萧条。偶像的没落伴随而来的是粉丝一直信仰的价值体系的崩塌。所谓的“塌房”压倒的正是粉丝所寄托的价值信仰,甚至有些粉丝会开始怀疑自己的价值判断是否正确。这些都是娱乐产业无法弥补的心灵创伤与损失。

纵然我们改变不了娱乐趋向,但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树立良好的偶像观,理智追星。

接纳不完美的偶像

“正确的偶像观是情商教育的必修课。”爱豆之所以为爱豆,除了颜值本身之外,也是因为其本身拥有一定过人的才华和道德品质而被大众喜爱。“始于颜值,陷于才华,忠于人品”可以说是完美概括了一个优质偶像的特点。当然人无完人,我们不能将偶像等同于神,我们要接纳不完美的偶像,这其实也是在为接纳不完美的自我服务。我们要学习偶像的闪光点,接纳偶像作为人本身必然存在的不足,并映照到自身取长补短。

明确自己的道德底线

接纳不完美的偶像并不等同于接纳偶像的一切。许多当红小生在爆出丑闻后,依然会有粉丝为其辩解和维护。其中虽不乏公司水军充数,但确实存在这样一批追星族,过于美化偶像地位,在偶像不道德行为上颠倒黑白。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讲,人们在做出不道德行为后会更倾向于在无意识中掩饰自己的不道德行为。偶像是追随者理想自我的化身,当偶像违反社会价值标准时,粉丝会更倾向于认为自己的道德评判标准违背了社会要求,也会更容易在无意识中对此产生抵触心理。因此,我们应该时刻恪守自己的道德底线,不能盲目追星,该“翻墙”时绝不回头!

培养良好的自我同一性

埃里克森心理社会性发展说认为:人的一生可以分为8个连续发展的阶段,每个发展阶段都有一个危机。其中,18岁左右的年轻人首要的发展任务是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当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吻合度越高,说明我们的自我同一性越好,也就对自己更加满意。有时候,理想目标过于庞大,导致我们没有及时得到反馈,缺乏成就感的体验,也就逐渐降低前进的动力。因此,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我们不妨先降低自己的理想目标,把一个小目标作为自己现阶段的努力方向,使其更贴近我们的现实生活。

寻找优秀偶像

偶像从来不仅仅是局限于舞台上光鲜亮丽的帅哥美女。《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冠军武亦姝就曾表示,自己的偶像是我国三大著名诗人陆游、苏轼和李白。偶像的意义永远不在于鲜眉亮眼的外表,而在于其背后能激励自己奋发向上的品质。袁隆平、钟南山,甚至是如医生护士、外卖小哥般在每个岗位默默奉献的平凡人,只要他们身上有闪光点,就可以成为我们的偶像。孔子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想做一名优秀的追星女孩/男孩,就从这里开始吧!

做自己的偶像

央视主持人撒贝宁说过:“所谓的追星,其实是你在追逐自己的影子。”因为现实并不完美,我们通过追星将自己放置在虚构的理想世界中,但长此以往我们很容易迷失自己。与其追逐影子,不如光明正大地朝着理想目标出发。我们从偶像身上汲取源源不断的能量作为自己前行的动力,学习偶像身上的闪光点,总有一天,你也会成为别人的偶像!

追星本身无分对错,其本质都是完善和发现自我的过程,只要我们保持更多的理性,恪守道德底线,成为更好的自己,便是追星的意义所在。愿所有正在追星的师大er们勇敢追逐梦想,做自己的主人!

校心理健康指导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