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避可耻但有用”?
——论涵养正确的青年奋斗观
文化旅游与公共管理学院
2021级公共管理专业研究生 陈晓伊
近年来,“躺平”“佛系”逐渐成为现代青年日常社交话语。现实生活中,许多青年或是在学习、就业、婚姻等一系列现实压力的打击下,被动地选择“躺平”,在心理和行为上出现意志消沉、行动不足等特征;或是模仿式地学习“逃避哲学”,在同辈效应的催化作用下主动加入其中并产生群体认同感,在面对外部压力下“作茧自缚”,同时伴随着“安于现状”“裹足不前”的阶段性停滞。实际上,“躺平”正是对“内卷”的一种新型回应方式,它深层中反映了社会转型时期青年回应高压所产生的一种自我调适型逃避心理。我们应当重视压力传导下可能产生的负面情绪,也应当正视社会生活所带来的一系列挑战。那么,如何在“内卷”与“躺平”之间找到合适的平衡点,重塑正确的青年奋斗观呢?
消极的善:“逃避可耻但有用”的底层逻辑
毋庸置疑,任何一种文化现象的背后均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塑造。“躺平”现象嵌入于物质资源极大提升后所产生的激烈的人才竞争问题,某种程度上来说,它与“内卷”恰好处于天平的两端,且二者都存在一定的极端性。前者是为争取目标而不断做出超越他人的努力,后者是对目标“求而不得”的无奈之举。无论是“内卷”还是“躺平”,都是社会发展轨迹到达一定阶段必然产生的现象。“躺平”是对恶性竞争的一种摒弃,并在反对过度物质主义过程中逐渐形成调适自我的心理安慰,但我们应当警惕的是“逃避”之后的无的放矢,甚至逐渐对生活缺乏全情投入最终丧失了当代青年富有理想、蓬勃向上的奋斗底色。
价值超越:马克思主义思想旗帜的不懈动力
如果说“摆烂”文化中的消极因素是笼罩当代青年的重重阴霾,那么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则是照亮前行道路中熠熠闪烁的明灯。立足新时代,我们需正视现代青年的多样化需求,为青年的健康成长指明方向。找准“内卷”与“躺平”之间的平衡点,当代青年需把握自身命运与国家命运之间的串联关系,将个人努力置于民族复兴的历史潮流之中,遵循新时代青年健康发展的成长规律,塑造国家、社会、个人三者有机统一的集体价值观,从历史的教科书中吸取正向的样本、从现实情况中找准自身定位、从未来的发展洪流中不断超越自我。
觉醒的新青年:涵养正确的青年奋斗观
无论是上个世纪身处危难中视死如归的革命者,还是现代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青年,都是历史浪潮中积极回应时代使命的践行者。前有伟大革命家陈独秀先生执笔壮烈书写振聋发聩的有力文字,后有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在平凡工作中创造不凡业绩的“螺丝钉精神”,种种“榜样力量”揭示了实现自我价值没有唯一的“最优解”,只有在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中始终保持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斗争信念与坚定精神,以自信自强、临难不避的精气神直面干事创业的困难挑战,才能实现自我理想与国家发展的同频共振。习近平总书记曾说:“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我们应当涵养正确的青年奋斗观,摒弃“躺平”“佛系”中的糟粕因素,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为自我人生的画板渲染出灿烂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