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微观

学习二十大 | 青年微观第507期 高曼婷:在怀疑的时代谈读书

发布者:王一舟发布时间:2023-05-05浏览次数:442

在怀疑的时代读书

教师教育学院辅导员高曼婷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但近日网上的“孔乙己文学”却引发热议。孔乙己是鲁迅笔下一个迂腐的读书人,穷困潦倒,却不肯脱下长衫,只为证明自己有别于干苦力的“短衣帮”。毕业季的大学生说:“学历不仅是敲门砖,也是我下不来的高台,更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这般无奈的自嘲,真实地揭露了年轻人读了大学却找不到心仪工作又不愿向下兼容的尴尬处境。

这让我们不禁追问,读书真的无用吗?一个人读书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时光知味,岁月沉香,读书构建精神的房子

江苏大学文学院周衡老师曾对学生们说:“我给你们两次逃课的机会,一定会有什么事比上课更重要,比如楼外的兼葭,或者今晚的月亮”。初闻此话,甚觉惊艳,楼外的兼葭喻的是爱情,今晚的月亮道的是亲情。书读得多了,意趣便自然而生,史书经典无不盛载着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浪漫,随意溢出一抹都能成为原本索然日常的温柔装点,而就是这一抹温柔,点燃了文化与灵魂的震颤,也让原本严肃的课堂顿生光彩。

马尔克斯的作品《百年孤独》告诉我们,人的一生都将与孤独紧紧相随,哪怕是亲人和爱人也不可能为你缓解半分。在娱乐的时代,热闹的推杯换盏、喧嚣的灯红酒绿或许能让你得到一时的快感,当宴席散去,独处时往往只感到空虚和孤独。梁晓声说:“读书,可以使人具有长期抵抗孤独的能力。”阅读足以抵御内心的匮乏,因为没有一艘非凡的战舰,能像一册书籍,你无法到达的地方,文字载你过去;你无法经历的人生,书籍带你相遇。正如周国平所说:“一个人但凡有了读书的癖好,也就有了看世界的一种特别眼光,甚至有了一个属于他的丰富多彩的世界。”读书,帮你建构内在的精神世界,当心灵的房子落成,灵魂便生动鲜活。

心有所戒,行有所止,读书赋予思考的力量

一个人越是想要精进,越需要书本的沉淀和文化的加持。北大才女李雪琴,选择从事脱口秀表演,她超强的学习能力和创作水平,得益于从小的阅读。她说:“我从小读文学作品,文学作品里的人物形象都是非常鲜明的,作家本身也是很有性格的。它给我的影响就是,你要创造,你要不一样,你要跟别人有区别,你要不一样,你要做你自己。”

可见,读书并不会成为禁锢一个人的枷锁,读书更不应该让我们成为“困在长衫下的孔乙己”,读书,应当使你积累不断超越自己的资本,拥有打破人生边界的底气,成为拥有辩证思考力的新青年。顾方舟带领团队远赴云南山区开展疫苗研究,以身试药,为消灭中国的脊髓灰质炎奋斗终生;申纪兰带领村民用一双双勤劳肯干的双手,创造初了一个生机盎然、蓬勃发展的西沟村,向世人证明扎根农村亦能有所作为。这些知识分子,他们都选择了一条鲜有人走的路,却能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以荧烛末光,增辉日月,是因为读书赋予他们的超脱常人的长远眼光和家国情怀,从而跳出世俗眼光的枷锁,放下固步自封的清高,以渺小成就不凡,以有限创造不朽。

是的,在怀疑的时代,阅读能让我们保持清醒的思考力,这帮助我们在孤独时自洽,在怀疑时自知,在低谷时自愈,在得意时自醒。澄明通透,晓人生之难,潇洒达观,识天地之大,有自知之明,有预料之先,有前行之力,这便是读书的意义。

兼收并蓄、海纳百川,读书沉淀族群的底蕴

习近平同志说:“人民群众多读书,我们的民族精神就会厚重起来、深邃起来。”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文学,法国人的书架上摆满了雨果、巴尔扎克、狄德罗、卢梭、伏尔泰的著作。在法国人心中,英语的押韵效果远不如法语,这就是法国培养形成的族群自信。对一个民族而言,族群气质是靠精神层面共同的价值追求建构而成,这种精神气质和全民阅读的社会氛围密不可分,一旦缺乏阅读,就难以体现民族的内生价值和凝聚力,因此,由构建起全民阅读的社会氛围尤为重要。而中国文化经典中的精神底色更是浓厚深邃,只有确立了族群自信与文化自信,放眼世界时,才能真正做到兼收并蓄、海纳百川。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在成长和奋斗中,会收获成功和喜悦,也会面临困难和压力。要正确对待一时的成败得失,处优而不养尊,受挫而不短志,使顺境逆境都成为人生的财富而不是人生的包袱。”

是的,孔乙己之流的言论不应当打倒当代大学生,反之,作为知识分子我们更应当看护好我们最初的激情和理想,因为在这个怀疑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信仰!坚持从读书中汲取智慧的处世哲学和旷达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拥有思考力、思辨力、行动力,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