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微观

小联微评第14期 | 杨顺昌:志愿者:利己或者利他?

发布者:陈今园发布时间:2018-03-20浏览次数:1239

志愿者:利己或者利他?


杨顺昌


“志愿服务月”里,很想和大家一起分享我当志愿者的那些事儿、那些感悟,那是一段从迷茫到坚定、从利己为上到初心利他的心路历程。

或许是因为沉迷学习,或许是因为自我闭塞,上大学之前的我,竟几乎对“志愿服务”一无所知。第一次当志愿者是在2010年担任校图书馆义工,也就是大学入学后的第二学期。

也是这一学期,我听说志愿服务时数可以在综合测评中加分,所以我在一段时间内参与了各种社团组织的各类志愿服务。

比如在西湖公园为云南旱灾灾区募捐、参与林则徐纪念馆清洁志愿服务、义务清理鼓山垃圾等等,“赚”思品分的同时还“顺便”走遍福州。

那时身披绶带的我,可以说有志愿者的“身份标识”,却没有志愿者的“身份认同”,因为我没有真正理解、甚至没有试着去理解“志愿服务”究竟是什么?

直到偶然间看了校研究生支教团成立十周年纪念视频,看到那些因家境贫寒而无力求学的孩子,看到那些支教生活艰辛却仍坚韧向善的学长学姐,看到那些非亲非故却愿意伸出援手的爱心人士,我才意识到,志愿服务不能成为“利己”的摇篮,这里应该有最纯真、最善良和最无私的付出。

后来的我,有幸加入研究生支教团大家庭,在那里逐渐成为一个无愧于心的“志愿者”。这种转变不是一段视频、一次服务的功效,而是一次又一次刻苦铭心之后的洗礼。

2017年的一天,我收到了一条来自西部学生的QQ信息,内容原话是“我是一个被你影响的学生。在你们马上离开的时候,你不是给我们讲了你的故事吗!”“我特别感谢你。要不是你!我现在连补习的机会都没有。我现在在新疆大学科学技术学院读金融学。”“要不是你,我都不知道我现在是啥样子。”隔着屏幕,我感受到了他的激动。隔着屏幕,他看不到我的感慨万千,那是精心播种,几年后迎来收获的喜悦。

其实,每一次志愿服务都是一次播种的过程。作为播种者,我们不求每颗种子都能生根发芽,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总会等到收获的那一天。

或许有人觉得,我们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可有可无。

请你相信,我们的微薄之力也能成为磅礴力量,我们的点滴努力也能汇就浩瀚江河。当然,前提是大家都不因善小而不为。

或许有人觉得,只有披上绶带、穿上志愿服装的人才是志愿者。

请你铭记,真正的志愿者是在没有“身份标识”的情况下也能“随手志愿”,那是深入骨髓的对于志愿者的“身份认同”。常怀爱人心中、常践友善之行,随时随地,我们都是志愿者。

或许有人觉得,自己乐于助人,别人不一定会帮助我们。

请你理解,我们的“德行”虽不能以“福报”为目的,但如果“德行”成为社会风气,“福报”自然随处可见。过去几年时间里,每次捡到东西我都会想方设法归还。而我自己也在学校里丢过餐卡、丢过钥匙,甚至还丢过一次手机。庆幸的是,它们都能失而复得,这得益于身边许许多多随时随地助人为乐的“志愿者”,这也是对“助人者自助”的一种诠释吧。

或许你曾经因为各种原因“被志愿”,或者有一些不太愉快的“志愿”经历。但请你细思,一些看似“无聊”的志愿服务不正是磨炼心性的过程?能让你走出宿舍、走下网络的志愿服务不也有利人利己的价值?能让你发现助人之乐的志愿服务不正是涵养我们志愿精神的意外收获?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并非与生俱来,但每个人都能通过志愿服务感受助人之乐、体会志愿价值,从而实现从“利己兼顾利他”到“利他兼顾利己”,甚至到“完全利他”的价值超越。虽然这很难,但我们可以努力使自己接近!

 

 (经济学院辅导员 杨顺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