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微观

小联微评第26期 | 章招坤:十年后的5.12,给予了我们什么?

发布者:赖书慧发布时间:2018-05-12浏览次数:304

十年后的5.12,给予了我们什么?


招坤

汶川地震

2008512142804秒,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地震。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及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北至辽宁,东至上海,南至香港、澳门、泰国、越南,西至巴基斯坦均有震感。截至200892512时,四川汶川地震已确认有69,227人遇难,374,644人受伤,17,923人失踪,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大的地震,也是唐山大地震后伤亡最严重的一次地震。

  

十年回望,负重前行,涅槃重生

  

十年前,无数个画面让我们震撼,无数个故事让我们动容。人性的美,人间的爱,在那一刻淋漓尽致、光彩熠熠。给逝者以深沉的告慰,也给生者以长活的勇气。

  

1. “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当抢救人员发现她的时候,她已没有呼吸,透过那一堆废墟的间隙可以看到她死亡的姿势,双膝跪着,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突然有人高声的喊“有人,有个孩子,还活着”。人们小心的把挡着她的废墟清理开,在她的身体下面躺着她的孩子,包在一个红色带黄花的小被子里,大概有34个月大,因为母亲身体庇护着,他毫发未伤,抱出来的时候,他还安静的睡着,他熟睡的脸让所有在场的人感到很温暖。随行的医生过来解开被子准备做些检查,发现有一部手机塞在被子里,医生下意识的看了下手机屏幕,发现屏幕上是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看惯了生离死别的医生却在这一刻落泪了,手机传递着,每个看到短信的人都落泪了。

  

2. “张开双臂,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

妻子张关蓉正在仔细地擦拭着丈夫谭千秋的遗体:脸上的每一粒沙尘都被轻轻拭去;细细梳理蓬乱的头发,梳成他生前习惯的发型。

当张关蓉拉起丈夫的手臂,要给他擦去血迹时,丈夫僵硬的手指再次触痛了她的神经,恸哭失声。就是这双曾传播无数知识的手臂,在地震发生的一瞬间从死神手中夺回了四个年轻的生命,手臂上的伤痕清晰地记录下了这一切!“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着趴在课桌上,身下还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活了!”一位救援人员忍不住哭出声来。

  

3.“我撑不住了,要是还能活着回来,你娶我好不好?”

这是废墟下的她给我发的一条短信。当我到了她家的废墟,正看到消防队员把她的遗体抬出来。我的眼泪不知不觉又掉了下来,滴落在我已经湿透了的村衫上,我强忍看心里的痛慢慢走了过去。我一直看着她那美丽的面容,然后就看到她那满是血迹的手里捏看我去年送给她的项链,当我去拿项链时她的指甲深深的陷入了她手上的肉里,想着地震时她是多么多么地需要我,我就昏倒了过去。当我在病床上醒来,看着旁边沾满血迹的项链和她的手机,我拿过她的手机打开一看有条信息发送失败上面写着:“亲爱的再见了我实在是撑不下去了,这辈子有你这么爱我值了。”

  

无数的悲怆事迹一次次唤起我们对这场灾难的伤感,但逝者已矣,生者如斯,向前的希望指引灾区人民走出困境走向重生。毕竟,“日子再艰难,只要有人就总有希望。”十年来,汶川人以倔强劲头重建家园,全国人民的关怀从不曾离开,因地震造成的悲伤正在被希望所替代。十年回望,尽管每一步都走的不轻松,但汶川终究涅槃重生。或许伤痛还需要时间去淡忘,但要相信“劫后有余生,桃花会满坡”。

  

十年思考,轻装上阵,向死而生

  

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对人如何面对无法避免的死亡给出了一个终极答案:生命意义上的倒计时法—“向死而生”。生因死而更加有意义。

今天我们对汶川地震的纪念,是对逝者的告慰,更是对生者的警醒,对活着的人的勉励。毕竟,从废墟中站起来,好好活着,才是对死去的亲人最好的怀念。汶川地震心理咨询志愿者贾佑春地震后第三天进入北川,此后三年,从成都到北川擂鼓镇两百多公里,她每周往返,陪伴、疏导一百多位需要服用精神科药物的受灾群众。在对地震中失去儿子的刘平安、王光荣一家辅导员的过程中,贾佑春有很多感触。失去儿子后,四十多岁的刘平安、王光荣夫妻再生育,有了一个女儿。女儿很活泼,她的涂鸦布满了墙壁。“在他们身上,我才看了真正对未来和生命的希望。”贾佑春说,“他们家墙上到处画得乱七八糟,说是不捆绑孩子的手脚。我再去重新理解他们的话,他们经历了生死之后,可能最后感觉生命是未知的东西,所以让孩子每一天能开开心心就是最好的。”

在刘平安、王光荣夫妻心里,活着的重要性无与伦比,只要能和家人活下去,他们什么都愿意付出。因为他们经历过死亡。正如作家史铁生说的:“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

十年思考,灾难让我们进一步体会向死而生的意义。死亡会使生命更加可亲、可贵,更加厚重、多样,要学会有意识地有效地保存自己的生命,学会热爱和真爱自己及他人的生命存在;死亡会使人再一次感受生命的独特性,每个个体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个人的生命无论从肉体到精神都有不同于其他生命的特殊性;死亡还会强调“生”作为一种普普遍行为要求和行为关系的存在,使人与人的关系更加密切,深刻明白不能等到人生垂暮才去后悔的道理。

珍重生命,放下本来就小的物件,向死而生。

 

(文学院辅导员  章招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