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工要闻

小联微评第28期 | 许琛:重读马克思,走进新时代

发布者:赖书慧发布时间:2018-05-18浏览次数:318

重读马克思,走进新时代

——写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


许琛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改革开放40周年,这是新时代新起点,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新时代并不意味着抛弃传统、忘却初心,恰恰相反,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学习,是开启这个新时代的必要前提。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新时代是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是成长与风险共生的时代,因而,贯彻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与启蒙意识,是摆脱西方中心主义的价值威胁与全面物化的价值解构的必然路径。“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强”,青年力量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力量,决定着整个民族的未来,而为此,将马克思主义的学术思想与新时代新青年的自我修养建设相结合,是开启一个新时代迫在眉睫、必不可缺的核心问题。

这是一个继往开来的新时代,同样也是一个充满危机的新时代。正如马克思提出的商品拜物教的概念,当代大学生就正在陷入一种恋物癖的情结中。比如“双十一”、女王节的购物狂欢,结局是花呗、借呗的高额负债以及校园贷的累累恶果。又比如网红经济、粉丝经济的刷礼物等,当代青年所喜爱的主播或许确实是个体的自我选择和审美实践的结果,但是,主播代言的广告品牌和收入却是被代理商、媒介公司等控制的结果,而整个过程所包含的包装、宣传并将其转变为成功的表演则完全都是资本化的结果。papi酱,冯提莫,偶像实习生等资本不断造星的背后,到底是谁在主宰“颜值即正义”的话语,谁是语言的拥有者?是大众个体还是网红偶像,抑或是在这些芸芸众生背后的资本?而这样的话语又是否像它所塑造的那样具有合理性,甚至获得相应的合理化的特权地位?无疑,在这里资本才是这些话语的主宰,社会大众的审美实践和主播的符号意象都只是被其操纵的、赢利的工具。

就是这样一个恋物癖的效应背后,文化生产逐渐成为资本的傀儡和工具,脱离群体实践,也脱离青年群体本身的身心状态,而这背后造成的追星、美图秀秀不离手以及颜值的资本化和工具化,都是青年群体之自我塑造的巨大危机。

造成这样现实危机的原因,既是因为当代青年的思想“匮乏”状态,同样也是因为这个时代青年群体普遍沉浸于这样一种病态心理,人们只有通过炫耀自己的所得和物质的“富余”,从消费变成浪费,才能获得生活的安全感和存在感。因而青年群体形成这样的双重意识,一方面抗拒着自己被物化的现实,一方面又比谁都迫不及待地追寻商品拜物教的脚步。总体来说,这便是一种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的表现,使得青年群体逐渐陷入于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消费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陷阱之中。

当代青年群体的双重意识以及这种时代吊诡,是整个国家民族的命运危机,而这都需要我们回到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回到习近平总书记所指示的,群团组织应该“增强群众工作本领,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推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发挥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组织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坚定不移跟党走”的内在要求之上。

不管是应对当代青年的精神危机还是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改革号召,想要建立当代青年的批判精神,共同走进新时代,在无产阶级伟大的革命导师和领袖——马克思200周年诞辰的今天,重读马克思不仅必要,而且必然。只有青年群体真正意识到自身的危机,意识到自己的时代命运和社会责任,意识到去反思、去拼搏,这个国家才有希望,这个民族才能强大,这一切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思想,也终将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指导下逐步实现。

 

(经济学院辅导员 许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