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微观

小联微评第34期 | “马克思能给予我们什么”演讲:人民的力量

发布者:陈今园发布时间:2018-06-13浏览次数:1926

“马克思能给予我们什么”演讲:人民的力量

福建师范大学2016级现当代文学专业

硕士研究生 高曼婷 


大家好,我叫高曼婷,来自福建师范大学,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人民的力量》。

去年,我在在支教的时候,遇到了这样一群人,他们都是当地的普通人,每逢春秋两季就深入腾格里沙漠治沙。去年的三月底,我同他们一起去治沙,那一天早上7点,我们出发了,一车子里去治沙的都是村里的老老少少,他们有的是去打工回来的小伙子,有的是家庭妇女,还有的是教师,趁着周末来搭一把手……但是,在甘肃治沙并不那么容易,3月的陇原大地依旧寒风凛冽,风扑在脸上像刀刮一样疼,人们往沙子里种绿梭梭,什么是绿梭梭呢,那是一种一种浑身是硬刺的灌木,很多人的手都被梭梭割伤了,中午,我们在沙地上,用馍馍就着白水解决了午饭。在治沙的队伍中,有这么一对爷孙俩,引起了我的注意,爷爷已经头发斑白了,但压沙技巧却十分熟练;小孙子也在旁干得格外起劲。看着老人佝偻的身影,我想起了我的外公,年纪和他一样大了,顿时有些心疼,问道:“爷爷您这么大年纪了怎么还来治沙?”。爷爷说:“不治不行啊,以前刮大风的时候,沙子把秧苗都打死了,把地膜都刮跑了,眼看家都要被沙子淹没了……”

原来,甘肃是我国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沙化土地面积占当地面积的近31%,而这些人就住在沙漠边上。老乡们坚持治沙已经12年了,而就在近五年间甘肃沙化面积已经减少了近20万公顷,他们说,等梭梭长大了,他们还将在上面种上树,这样将来他们的家也会有绿树环绕了,当他们在描述这样的场景的时候,我在他们的眼里,看到了希望,我由衷地为他们感到高兴!

其实,在中国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近期,我在人民日报上看到一则报道,原来在河北省,也有一个叫做塞罕坝的地方,在那里,三代林业工作者历经55年,他们艰苦奋斗,造林育林,终于将荒漠变成了森林。

我想,无论是甘肃的治沙人,还是塞罕坝的造林人,他们都在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改善着自己的生存环境。沙地变绿洲不是一夕之变,荒漠变森林也不是上天的神来一笔,它们是广大老百姓辛苦劳作的成果,他们的行动恰恰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的生动实践!人民群众在生产活动中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

回望历史,我们党的发展历程,前进道路上迈出的每一步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参与和推动,战争时期,是小米供养了革命,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最终使正义战胜邪恶。和平年代,是凤阳县小岗村的农民率先按下大包干契约上的红手印,开启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先河,是人民群众因地制宜,在改革开放中创造和发展了“温州模式”、“苏南模式”、“珠江三角洲模式”,你知道,没有比人民更强大的力量,没有比人心更坚实的根基!

人民群众史是历史的创造者,每一个历史时期,每个发展阶段,我们党都把人民的福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我们一定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直到现在,我的脑海里还时常浮现出甘肃老乡们的面容,那些影像激励着我,也告诉我,作为未来教育者的我,能够为理想和尊严站得笔直,也能为祖国、为教育、为人民,弯下腰去!

 

视频地址:https://v.qq.com/x/page/m0657h94ycu.html

  

团队信息

作者:余成威 福建师范大学 文学院 16现当代文学专业

演讲者:高曼婷 福建师范大学 文学院 16现当代文学专业

指导老师:黄雯 福建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卢佳音 福建师范大学 传播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