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心源

《清心源》第96期

发布者:丘文福发布时间:2020-09-08浏览次数:709

“家里蹲”的日子,也要宅出仪式感

“家里蹲”的日子,也要宅出仪式感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在面对疫情,世界各地、举国上下共克时艰的日子里,除了医护人员、志愿者、社区工作者、物资调动人员等一直忙于战疫一线,为了避免给社会添乱,我们大多数普通人都响应了国家号召,宅在家中深居简出。


或许在漫长的“家里蹲”的时光里,手机和WiFi成了水和空气,虽然身体状况良好,心情尚佳,但是手机电池每况愈下,疫情新闻俯拾皆是,热议焦点纷至沓来。不知此刻的你,是否正在享受着宅家的时光呢?其实宅家的方式有很多种,但能宅出“仪式感”却是这样的生活里的小确幸。

 

那么,什么是仪式感?


法国童话《小王子》里说:“仪式感就是使某个日子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个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心锚效应”。它指的是人的内心某一心情和某一行为之间发生链接,而产生的条件发射。而“仪式感”,就是把我们的情感赋予某一行动、某个事物,当我们再次想起或看到这一“仪式”时,便可以激发我们积极的情绪。


简单来说,正因为有了“仪式感”,生活才可以称为“生活”,而不是简单的生存。

 

可能有人会问,宅家也要仪式感,有必要吗?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仪式感能够带给我们的是两样东西:信念和归属感。


信念其实带给人的是一种确定感,相信生活会往好的方向走。比如:“我不知道这场疫情什么时候结束,但我的宅家生活仍然井井有条,不至于太糟糕。”


归属感则更加增强了身份认同和自我意识,让做着同样的仪式的人成为一个集体。比如:“在群里和大家一起手写‘武汉加油’,这凸显出了我们都是中国人。”


另外,仪式感能够使我们具备更好的生活品质。


试想,在家虽然不用外出,不用去接触外人,但整天蓬头垢面,不修边幅会让我们的内心产生极大的惰性,整天无精打采,做事没有积极性,家里变乱了也无心收拾,衣服脏了也无心清洗,生活一片糟糕。相反,如果在此期间依然能够按时起床,按时吃饭,按时打扫收拾,家里干净整洁、井井有条是不是身心舒畅?同时这种正常规律的活动能够促使我们有一个更好的学习和工作效率,保证在家期间也能收获很多的知识和成就,更能有效避免假期综合征。

 

那么,如何宅出仪式感呢?


在疫情之下,在有限制的空间里,我们仍需生活,更需仪式感给自己的生活多添一些色彩。古人“沐浴焚香,抚琴赏菊”便是一种美好的仪式感。

宅,亦可精致



精心的打扮不一定是为了获得别人的赞赏,在家里也可以化一个雅致淡妆,再搭配自己喜欢的服饰,保持一天的好心情。

宅,亦可充沛



不用上网课的时间里,在客厅铺上一张瑜伽垫,或练瑜伽,或静坐冥想,或来回小跑,宅在家中并非只能慵懒,活动起来,在每一次呼吸、每一次拉伸中,感受精神的充沛。

宅,亦可丰足



唯有美食与爱不可辜负,美食能愉悦心情,但制作美食的愉悦远远超过美食本身。就像近期微博热搜的“油条”“电饭煲蛋糕”,自己动手制作美食,不单单是为了美食而存在,更是一种浪漫的体验。

当宅家日常充满仪式感后,你会发现枯燥的宅家日子也会被赋予意义和色彩,让人觉得这段时间也有了意义,也是幸福的。


2020,只争朝夕,不负韶华,这场疫情教给我们的不仅是团结,还有珍惜。被迫宅家的我们,与其被动荒芜,不如找到“宅”的节奏,宅出仪式感。


                                                                                来源:校心理健康指导中心 傅耀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