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微观

小联微评第38期 | 心中有“数”,情系为民

发布者:陈今园发布时间:2018-09-09浏览次数:305

心中有“数”,情系为民

——感悟新时代 “数字中国”建设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马书航


人间四月,八闽榕城。在海峡国际会展中心展出的人脸识别、无现金支付、无接触安检等先进技术让人不禁感叹生活的便捷,AI智能诊疗系统、无人化超市终端、VR智慧教室等让我们渐渐察觉到智慧时代的来临。开馆3天,12万人次的参观量。

这,是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

2018422日,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在福建福州开幕,习近平总书记发表贺信。作为福建师范大学的一名学生,我有幸作为志愿者参与峰会,近距离接触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感悟新时代下的“数字中国”建设,学习思考新时代思想,用理论光辉指引实践步伐。

对于“数字中国”建设的认识体验,我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初识,发现数字中国的建设构想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数字中国的实践与数字福建密不可分;再识,深入了解到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贯穿整个建设;最后,由理论到实践,从内化于心到外化于行,立志用自己的行动拥抱新时代。

一、青出于蓝,思源自行

青出于蓝,一个构思不是天马星空的幻想,是心中有“数”,胸有成竹,是对既有真理的认识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包含于新思想中的数字建设思想则是马克思的科技观中国化的重大成果。对于马克思科技观中国化做出重大贡献的钱学森曾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的观点解释科技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的关系:“今天的科学技术不仅仅是自然科学工程技术,而且是人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整个的知识体系,这个体系的最高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数字中国”的建设,遵循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思想,在实践中,人工智能等一系列新科技的出现,又深化发展着马克思主义哲学。

思想源自实践的经验,数字中国建设与数字福建的建设经验同样密不可分。本次峰会落户八闽大地,是回到了数字建设的初心与起点。2000年,中国刚刚迈入新世纪大门,计算机和网络尚未普及,更难以想象用一部手机便可以足不出户让世界尽收眼底。一份《“数字福建”项目建议书》递交到了时任省长的习近平同志手中,并受到了省委班子的高度重视,由此拉开了“数字福建”建设的序幕。在岁月点滴中积蓄发展的力量,以实干铸就数字福建成果的辉煌,一个便捷、高效、智慧的福建完成了成人礼。遵循着马克思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精神,福建走在了发展的前列,从人无我有迈向人有我优。十八年,对于一个人来说,是从懵懂无知到成熟稳重,十八年,对于一项战略的实施,是“功成不必在我,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的坚定实践。

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初识,我被深厚的理论渊源,十八年磨一剑的精神给震撼,再识,更加深入了解后,我认识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指导着数字中国的构想,“数字中国”建设实践着马克思主义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彰显着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

首先,“数字中国”建设为了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这样提到:“推动信息化更好造福社会、造福人民”。我们党在领导建设过程中始终遵循着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为了足不出户知晓天下事不再是诸葛亮式的传奇,为了天涯共此时不仅停留于美好的想象,为了人民实实在在的利益,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马克思诞辰两百周年的讲话所说:“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这是尊重历史规律的必然选择,是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自觉担当。”

 其次,“数字中国”建设的领域涉及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领域的数字化,让教育变得更加公平,网络授课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优质的教育资源惠及到更广大的范围;就业信息数字化,将人才与市场更加紧密的结合,搭建起畅通的桥梁;在医药卫生,远程医疗让偏远地区的患者也能得到及时的更好的救治。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水平稳步提升,人民的生活因数字化而便捷,社会因数字化而更加智慧。数字化如桥,搭建起通向更加美好生活的,数字化如盾,保障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数字化如剑,直指破解民生中的难题。 “数字中国”建设抓住了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做好事,满足人民在各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

 再次,“数字中国”建设成果由人民共享。从2000年的批示提到“抢占科技制高点,建设‘数字福建’构想”到2017年福建全省数字经济总规模突破1万亿元;从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到发展中凝聚共识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共同建设;从办事效率低资源浪费大到“数据多跑路,百姓少跑腿”。以福州市的数字城管系统为例,树木、井盖、路灯等等,每个城市设施都拥有自己的编号,成为数字网络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当问题出现,专业人员只需拍照上传,便会经过一系列的识别,反应最终限期修复处理,并最终存档。“数字中国”的建设成果触手可及,我们甚至无法想象生活离开了网络会是什么样子,我们脑海中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数字建设的成果正在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马克思说“以往的哲学家都在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学习新思想,感悟新时代,初识震撼,再识感动,最终“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还是要落实到实践中来,从内化于心再到外化于行。

我们一是要仰望星空掌握真理。马克思主义就像浩瀚星空,理论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各个领域,多个方面。从一百七十年前《共产党宣言》如一声惊雷响彻整个世界,到今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时代发展,共产主义这个幽灵让落后的势力更加闻风丧胆。这样宏大的体系与深邃的思想,需要我们耐下心来,走进原著和伟人对话。错误的思想认为马列经典著作艰深晦涩难懂,便浅尝辄止不再向前,偏差的认知导致一头扎进著作却不懂得博采众长、立足实践,最终学马克思主义却用反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法。马克思主义既不是教条,也不是空谈。星空需要抬头仰望“观星象”,也需要扎根脚下这片热土。

二是要增强本领创新发展。抓住时代契机,更要创新立潮头,敢为天下先。青年学生的我们,应当学习“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创新精神,敢于挑战与突破。学习到的知识不是束缚思维的框架,而是“巨人的肩膀”,不拘泥成见,向更远处望去。创新不是突变一劳永逸的事情,而是动态发展,不断更新自己、主动适应时代、跟随新思想脚步、积极推动发展的向上朝气。不用应试教育的思维去学习成长,关注结果的同时注重过程,每一天都遇见点滴变化的自己。科学的理论要用批判的眼光看待,不迷信不盲从。敢于说出自己的见解,发出自己的声音,创新、创新、再创新。

三是要服务他人奉献社会。志愿精神是不仅是在成为志愿者时努力奉献,而是“随时随地,我们都是志愿者”。在峰会中我用服务为峰会增添光彩,峰会结束之后志愿意识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是看到身边人的困扰主动伸出援手,是面对不良势力勇于斗争的行动,是身体力行做新时代思想的传播者。正如本次峰会的志愿者的代号是“小茉莉”,茉莉花开满园香,绽放自己的同时也为世界增添一份美好。如果说 “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那么每一次的奉献都在向着“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美好社会做着积极的努力。

 

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什么?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是实践精神指引下每一个人的身体力行……在“数字中国”建设成果展馆,照片纪录下的历史令人遐思,数据书写下的成就让我振奋。曾经的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享受着时代发展的便捷与智慧,却不明白这背后的理论渊源与现实原因,现在的我“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实践是最有力的武器。马克思主义给予了我真理的光辉和行动的力量,我将学习本领、贡献社会,不断书写奉献青春的时代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