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微观

小联微评第40期 | 信仰如火,持炬前行

发布者:赖书慧发布时间:2018-09-19浏览次数:435

信仰如火,持炬前行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系)2015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侯诗彤


1848年,一只共产主义的幽灵游荡在欧洲大陆上,却在之后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心中最坚定的理想信仰,中华民族的青年更是以之为抗争的思想武器,在近代中国千疮百孔的土壤上开辟出一条独一无二的复兴之路。

而如今身处二十一世纪的中国,面对“马克思主义能够给予我们什么”这样的问题,当代的青年似乎不再像百年前那样一腔热血、慷慨激昂。生活在和平年代,熙熙攘攘不说皆为利而来往,但曾经的家国壮怀,似乎有些踪影难觅;提及信仰,鲜少听见青年回答“马克思主义”或“共产主义”。 对于青年而言,马克思主义究竟还有什么价值,马克思主义在中华大地上百年间的丰硕中国化成果,又有何样的宝贵意义?

如果要为马克思主义寻找在当代青年人生中的价值定位,一言以蔽之,应当是“信仰”。

 

一、马克思主义——超越国度与时间的信仰

正如历史所呈现的那样,马克思主义出现之前的欧洲,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与革命没能用鲜血替无产阶级冲刷出一条通向曙光的坦途,空想社会主义曾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垂怜”无产阶级,也因此注定不可能成为无产阶级命定的“武器”。1848年的幽灵只是一个标志,那幽灵身后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是一整个阶级的希望之光。庞大的马克思主义包含着哲学的智慧、政治经济学的洞察与科学社会主义的设想。在那个年代,信仰任何的超世之神都无法救无产阶级于水深火热之中,马克思主义恰成为了那道“科学的圣光”,让人民成为自己的救世主,称其为无产阶级的信仰,丝毫不为过。

离开了欧洲大陆,马克思主义并未“水土不服”,巴黎公社运动的悲剧没有阻挡无产阶级抗争的脚步,苏联十月革命胜利的号角将马克思主义的声音传彻欧亚大陆,也传进了内忧外患的中国,成为中国青年寻找复兴之路的信仰之炬。李大钊是带领马克思主义叩开中国革命大门的第一人,他与胡适的“问题与主义之争”力排众议,让马克思主义走进中国;青年毛泽东在城市与农村的徘徊实践中,在战争与枪杆的炮火声中,思考着让马克思主义渗入中华民族独特土壤的方法;青年的中国共产党,在千疮百孔的中国大地里蕴化出毛泽东思想,真正成为指引中华民族英勇抗争的指路明灯。马克思主义在近代中国化的过程中,走进了知识分子,走进了工人,走进了农民,走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里每一个心系民族复兴的人心中,它离开了欧洲,在中国,同样是那束火炬,是反抗压迫的亿万人民的信仰。

国家建设时期,我们摘取的空前成就难以计量,亦走过弯路不知几许,矛盾在变,形势在变,故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应运而生;到如今,中国到了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站在历史的拐点,站在民族前进的岔路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诞生,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新的火炬明灯,在中华民族踽踽前行通往复兴的道路上指出新的方向。

再回顾百年来无产阶级的抗争历程,当我们的双手贴上历史的书页时,必然能够感受到掌心如血液在脉搏中呼啸的跃动,那是一个阶级挣脱了压迫与剥削的欢呼;在那之上,却是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超越百年时光与五洲大陆的岿然。但马克思主义从来都不是静止的,至少在中国的土地上,它以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式,成为了我们国家革命与建设的独一无二的指引。曾有外国人说,中国人没有信仰,不信有形之神,如何寻找前进的动力?然而,在压迫中绝地重生、开拓复兴之路的中华民族,自己就是自己的救世主,我们的信仰,又何妨是指引前进的马克思主义呢?

 

二、中国青年——徘徊中寻找信仰

关于当代中国青年大学生理想信念的调查显示,如今的青年大学生,在对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上,已经出现了一些问题。而身为当代青年大学生中的一员,我深切地感受到二十一世纪中国社会中,青年一代的“信仰危机”。如今的世界是一个互联网的世界,曾经因为山海阻隔而造成的思想闭塞不复存在,任何思潮,都能够通过网线,来到每一个人那方几寸的手机屏幕上,再植到脑中。青年中尚有人处于思想未成熟的阶段,西方社会的种种思潮如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观、民粹主义等等,借助互联网络传播快捷、迅速、碎片化和主体化的优势,直指当代马克思主义的诸多内涵,对青年造成了理想信仰上的干扰。尽管调查显示,青年大学生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于中国梦、对于马克思主义整体上保持较高的认同度,但确实存在一定比例的青年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出现了动摇。而在现实生活中,每言及“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中国特色”,同龄人中总不乏或迷茫或轻鄙或漠然的眼神——西方社会思潮在潜移默化的互联网接触中渗进了他们的生活,集体主义、自由联合体、共产社会反而成为了他们借以嘲笑别人“盲目理想”“井底之蛙”的由头,说到为什么要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了今后仕途”这样的理由竟也能榜上有名。

一百年后,中国的青年在更加和平的环境里,在更加舒适的物质生活条件下,在更为开放的思想环境中,失掉了曾经中国青年的壮怀与慷慨。我们并不鄙夷将“生活顺利”、“亲友安康”作为追求,但是听见青年群体坚定地将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作为人生信仰,似乎成为了一种奢望。

难道是我们失去了马克思主义么?并没有。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在中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民族复兴的重要拐点上,更进一步地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结尾对青年的殷切寄望犹在耳畔,理论的火炬仍然在燃烧,手持火炬的青年却似乎找不见信仰了。中华民族历经险阻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作为时代先锋的青年,又怎能忘却信仰?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寻回中国青年的信仰之光

从马克思主义初至中国起,它一直在随着中国的变化发展而有所更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着当代中国发展前进的动力与方向,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光辉与时间魅力在其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青年大学生要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看见提纲挈领的宏观视角,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党建、治军、国际、民主、改革,没有什么是与我们遥不可及、毫无关系的;青年是中国社会底部的砖,最需要夯实排齐。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止是对共产党人的期望,更是对青年一代的期望。我们的初心,从第一代的青年中国人就开始了,是为自己、为小家,更是为民为国,为大家而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当代中国青年胸怀中的家国信仰,迫切需要构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筋骨灵魂,它能够经受住西方社会思潮酸雨般的腐蚀,我们用集体主义抵御盲目的个人自由主义,用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抵御冠冕堂皇的普世价值观,用集中民主制抵御民粹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狂欢,用强大的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抵御西方思想无孔不入的渗透,用属于当代中国的思想理论武装构筑为民族大厦钢筋脊梁外的坚固壁垒,当代中国青年就是这个宏达建筑项目的工程师和建筑者,带领着全民族重回阳光下,傲然再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而早在百年前,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就曾表达过相似的期望:“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寻回当代青年理想信仰的关键,当我们回顾历史、注视当下、展望未来时,便会发现,马克思主义这一信仰,从未离开。这一信仰既是辨别目迷五色花花思潮的透视镜,又是驱动我们向前的不竭动力。

 

马克思主义能够给予我们什么——在厚厚的中华民族抗争历史的书页中,在现如今中国高速发展的蓝图里,在未来可期的美好社会里——若真要为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做出定位,在我心中,它便是信仰。这样伟大的思想,在当代,不能够也不可能因为外来诸样社会思潮的冲击而有所颓败,它带来的从来不是有形的财富或高人一等的优越感,而是超越时代的智慧;青年一代更是要秉持马克思主义,做新时代的持炬者,大道坦途,纵有险阻,只要心存信仰,便无所畏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