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工要闻

小联微评第41期 | 冷思慎独,求真笃行

发布者:陈今园发布时间:2018-09-19浏览次数:581

冷思慎独,求真笃行

                       ——马克思主义能够给予我们什么


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7级公共管理类

吕佳欣


一颗伟大的星辰陨落了,但是它的光芒仍在泽被芸芸众生;一代伟人虽然斯人已逝,但是他的精神仍在广为传颂。

我思马克思有三个精神境界:其一为学,深学而后明,只有刻苦地钻研、深入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伟大精神的理论架构后,才能明白共产党宣言乃至我国共产党的精神核心;其二为思,冷思慎独,冷静地思考,谨慎而独立,是理论在内心的深化,也是架起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其三为行,知明而行笃,在明析理论内核并且经过思考的打磨后,通过实践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由是可得,学、思、行,乃是马克思主义走近凡间,由理论走向实践的实际运用。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也曾沐浴黎明的第一缕曙光,也曾听见风雨拍打命运的呼声。马克思主义是在革命的风雨中诞生的,它是无产主义者的强心脏。无数个午夜梦回,仿佛还能窥得当时马克思主义诞生、发展的风云经过。

多少个夜晚的冥思苦想,多少个夜晚的唇枪舌剑,在漫漫的求真路上,他与同伴清醒地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伴随着无产阶级反抗的号角吹响,一次次的实践证明革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这样的内外交困下,他也在不断地思索,何为最适合无产阶级的革命方式?如何指导广大无产阶级前进?于是,他与同伴广泛研究借鉴前人的经验教训,汲取其中合理养分,在总结资本主义制度发展和工人阶级斗争实践的基础上,创立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从此奏响时代的最强音。

纵使岁月邅递,在时代的浪潮和理论的云起中,马克思主义一度沉寂,暂时未能获得许多拥簇,但黑暗中,思想的火花不曾熄灭,在沉默中等待一次爆发。终于,俄国十月革命打响马克思主义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的第一枪。当枪声划破漫漫长夜的寂静,冥冥之中向世界宣告:社会主义制度由理想变成了现实。也因此,马克思主义从高高在上的空中楼阁走向具体的实践,第一次消灭压迫和剥削的不平等社会。正如刘瑜在《观念的水位》中所说,“观念的提升,是水涨船高的过程。”在俄国十月革命以后,马克思主义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开来,同时,它也在不断完善、发展。

尝试各种救亡方式却屡屡失败,正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中国人民,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喜讯传来后,开始浸润马克思主义的熏陶,也因此看到了一丝希望的光芒。革命的先烈斗士李大钊敏感地捕捉到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密切联系,他犀利地指出,“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渐渐地,马克思主义通过五四运动在中国广泛传播开来,并且被中国共产党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开始被运用于中国革命的广泛实践。中国革命也从此踏上了新征程,革命领导者终于找到了一条最适合我国国情的方法论。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有机地结合我国实际,不屈不挠地进行革命斗争,从而获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这也代表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

时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由革命时期一脚迈入了复兴建设时期。而马克思主义也在此阶段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和发展:邓小平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领导人坚守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内核,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中国实际转化为新思想。

由是可得,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发展与人类解放发展的伟大思想理论。在不同时期革命的风云历练中,在国家建设、民族复兴的时代呼声中,马克思主义产生并不断发展,充满生机与活力。钢铁一般的生机与活力,在马克思主义中得到了展现。南风知“马”意,送君入梦来。

 

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

或许有人诘问,缘何要学习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当今是否还能焕发出别样的生机?

有如石沉大海敲击水面浮现的阵阵涟漪,一石激起千层浪,马克思主义就像击起水上波纹的巨石。纵使时光飞逝,它仍传颂千古,影响百世。

追溯历史,马克思主义在历史长河中就绽放出理论先驱的光辉。在吸收和批判继承空想社会主义、费尔巴哈的古典哲学、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学基础上,马克思融入自身实践和对于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总结创新出一种新的社会意识形态。

回到现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有机统一,是人类发展历程的科学总结。在理论的基础上,一次又一次的实践——俄国十月革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获得了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解放。在国家建设发展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也呈现出其理论正确性。中国经济取得了惊人的成就,社会面貌焕然一新。中国人民逐渐走上了美好的小康路。同时也在此阶段,马克思主义迎来一次井喷式发展。总而言之,从产生到发展,马克思主义都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究其根本,马克思主义能取得如此强大的生命力,根源在于它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这种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品质,是马克思主义能够永葆生机活力的关键所在。古语有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一半的真实比虚假更为可怕,而马克思主义用实事求是征服广大人民群众。

虽然斯人已逝,但在探索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上,并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行人少”,马克思主义在实事求是思想的引导下,引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

    既然已经明析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的经过,以及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之后,我辈亟需扪心自问,如何学习马克思主义?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精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结合,并将其发扬光大?

有言道,心有猛虎,细嗅蔷薇。哪怕是竹杖芒鞋,哪怕是浩瀚星空里一颗微不足道的星辰,只要有心发亮,努力绽放,也是凡星所不能企及的高度,能在风雨中发出最动人的光芒。

然而,“学而不思则惘”,空有一腔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热情,却囿于理论,短于思考,亦不乏拥簇者。然而此类人,纵使达到理论的高度也难以真正掌握其核心思想,殊不知缺乏思考也成为一宗罪。试想,理论与思考仿佛构筑实践巨人的两条大腿,若腿一长一短,力量一高一低,走路必然不稳,又谈何实践呢?

深入腠理地分析,在思考之上,实践是检验理论正确与否的标志,同时又是升华理论的巨轮。纸上谈兵的悲剧已证明缺少实践检验的理论极易出错。而经过实践的检验方能让理论焕发生机:古有李四光考察冰川推翻他人错误认知,富兰克林检验雷电证实理论研究。

新时代,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诸多成就无疑是理论构筑实践的生动例子。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十九大及全国两会的隆重召开、“互联网+”的产业融合发展、传统文化的自信坚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站位……同时,经济的飞速发展、政治的开明稳定、社会的包容开放、文化的繁荣兴盛、生态的兼收并蓄,反过来也提供了理论的基石,引导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发展。

相较过去的动荡不安和落后的学习条件,当代大学生已然具备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良好环境。而困扰着一代大学生的问题是:学习热情缺乏实践环境打磨,却又容易在遭遇实践挫折后熄灭学习热情。

在我看来,为了改变缺乏实践环境的现状,在“大环境”稳定的背景下,需要为青年人提供良好的“小环境”。譬如学校鼓励和组织社会实践等。而最关键的是,青年人需要把握机会,积极探索能够参与实践的途径。譬如参加马克思主义理论宣讲,紧抓每一次在生活中实践的经历。针对青年人容易受挫的现状,我认为,我辈首先应在理论中完善自己,在课堂中充分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要义,其次需做到在实践中不断磨练自我,将理论真正运用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贯彻马克思主义的真谛时,也能葆有学习的热忱和初心,方能让学习热情不像那朝夕潮水时涨时落。

“冷思慎独,求真笃行”,在领悟马克思主义的滥觞、深思其内核后,这应当是正确学习马克思主义,寓学于行的方法论。正如鲁迅所说,“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世道虽进,记忆不死。我思马克思,愿马克思在当下浸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新时代让青年人绽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