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不与年俱老,奋斗永似少年时
——读《光明日报》建功新时代系列评论有感
公共管理学院2021级公共管理类2班 洪舒熠
近日,光明日报上发表的关于“躺平”“奋斗”的系列文章引起了同学们的热烈讨论。在阅读时,我不禁想到了正热播的电视剧《人世间》的周家三姐弟,关先生激昂的文字与荧幕上三个鲜活的身影重叠,更好地诠释了何为“初心不与年俱老,奋斗永似少年时”。
大爱如山,以青春之奋斗支撑家庭
志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作为工人家庭的幼子,周秉昆手握“躺平”的资本,初入酱油厂时只想到最轻松的车间混日子。曲书记却看到了他身上的宝贵财富——年轻,将他安排到最辛苦的出渣车间。这是在点醒他,正年轻,在最美好的年华,要学会运用自己最大的优势,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而不是“圆滑”地选择躺平混日子。周秉昆最后也不负众望,用自己的拼搏和奋斗,在哥哥姐姐离家的日子里,是他选择了坚守,用双手撑起了整个家。周秉昆的经历无疑作为一个例子告诫我们,不能在该奋斗的年纪选择“躺平”。没有比“躺平”更容易的姿势,也没有比半途而废更轻松的逃避方式。挫折和困难是成长路上的试金石而非绊脚石,它们给你挫败感,却也激发你的斗志和潜能。躺下冥想无法领略前路风景,不断前进才有诗和远方。
信仰似旗,以青春之奋斗服务社会
胸中有丘壑,立马振山河。长子周秉义先是响应国家号召参军入伍,此后冰雪积身,红旗相伴,是周家最有担当的人,退伍后又成为第一批下乡的知青,后来成为了一名人民公仆,为家乡建设鞠躬尽瘁。胸怀大志的青年,就该像周秉义一样,时时关注国家政策方针大走向,积极响应国家和社会的号召,投身公共服务事业。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生活条件无疑要比半个世纪前的他们要好得多,可我们不能缩在父辈拼搏出的安乐窝里栖息,等着“躺赢”。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说:“年轻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希望,必须筑牢理想信念根基,守住拒腐防变防线,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练就过硬本领,发扬担当和斗争精神,贯彻党的群众路线,锤炼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树立不负人民的家国情怀,追求高尚纯粹的思想境界,为党和人民事业拼搏奉献,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留下无悔的奋斗足迹。”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心怀“国之大者”,把青春融入时代主潮,用持之以恒的奋斗证明青年的力量。
奉献为歌,以青春之奋斗点亮未来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独女周蓉带着一腔热血,留下一句“好人生比好年华更重要”便把青春留在了偏远的贵州乡村教书育人,后来成为大学教授后仍一直心系大山深处。周父一路跋山涉水终于在山壁大石下简陋的课堂和身有胃病仍坚持支教的女儿重逢,场景无不令人动容,却也提交了一份书写青春的优异答卷——投身基层。正如“燃灯校长”张桂梅一样,周蓉将她的青春年华留在大山深处,用知识浇灌深山里孩子的童年,用爱心点亮贫寒学子的人生之路,用教育斩断贫困的代际传递。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希望,投身教育就是为国家民族的未来事业尽一份力。无数的青年基层工作者都在默默奉献自己,让奋斗的力量汇聚成海,形成推动国家民族发展的磅礴伟力。
没有任何一代人能够在甜蜜安逸的温柔乡成长起来,不论在哪个年代,胸怀热血、脚踩热土、贴地而行才是青年为理想奋斗的正确“打开方式”,也唯有不懈地奋斗才能够将理想照进现实。时代眷顾的并不是青年的青春岁月,而是青年们用脚步丈量世界,用双手打拼未来的昂扬斗志。“我们唯有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方能不负历史、不负时代、不负人民。”历史的过往已经给出昭示,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繁荣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青春的光芒定将格外闪亮。2021年,每个青年奋斗的模样,构成了这个国家日新月异的全景风貌;2022年,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更好施展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青年一代必将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接续奋斗,让时代记住青春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