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微观

学习二十大 | 青年微观第517期 刘为晨:搭子,如何在社交平替中更进一步?

发布者:王岳俊发布时间:2023-06-03浏览次数:57

搭子,如何在社交平替中更进一步?

文学院辅导员刘为晨

搭子,从泛泛之交到“饭饭之交”

“我可以没有对象,但一定不能没有搭子”,这是当下许多同学喊出的口号。搭子是一种新兴的社交名词,指高于普通同学但是低于亲密好友的社交关系。大学生的搭子,从吃饭搭子、摸鱼搭子、厕所搭子到更细分的奶茶搭子、演唱会搭子、健身房搭子,把学习生活中的需要发生的事件分别安排不同的人共事,只有想不到,没有“搭”不到。

搭子并不是什么新鲜词,传统文化概念里不乏“饭搭子、牌搭子”,甚至“酒肉朋友”这样的“趣缘群体”概念。今天的大学生愈发“社恐”,学习生活也处于快节奏,在社交上投入大量时间与情感似乎变得非常困难。与此同时,不同群体之间的边界感明显增强,同学们可能担心自己在社交场合中的表现,或者害怕被拒绝或孤立。但是分享与陪伴是一种情感刚需,社交焦虑导致大学生们更倾向于选择低风险的搭子社交。

搭子也是把“双刃剑”

搭子们出于相同目的或需求,在事件的完成中可以互相陪伴、帮助,突出的就是实用性和高效满足。“搭子文化”的坦诚之处在于,它恰恰是以承认双方交情尚浅为基础的,大家不必尴尬地彼此“装熟”,不需要精神上的共鸣,也不需要负担传统熟人交往模式中的礼貌礼仪,因此减去了固定关系带来的繁重琐碎。“搭子”作为一种短暂的浅显的人际关系,缺少的恰恰是固定关系中产生的长久与亲密。理想的搭子需要把握种种微妙的社交距离,容易出现裂痕甚至瓦解。搭子来轻松去得也容易,“一旦搭子临时退出,自己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把对事件的完成度寄托在搭子身上,有全盘崩溃的风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认为,人的一切烦恼来自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永远是在动态发展的,搭子式社交也是如此,并不能永远保持着轻松愉快的相处并获得心理慰藉。

从亲密社交的平替到有效补充

我们既不能过分迷恋搭子社交,也不应完全排斥搭子社交。搭子带来乐趣和便利同时,也在为深入交流、成为密友知己创造可能。如何在合理地利用搭子社交同时,身心健康的良性发展呢?

以下是给同学们的三点建议:

坚守初心,不盲目从众。与其事事都找搭子,不如在大学的学习生活中形成自己的节奏和专注度。适度享受孤独,不盲目从众找搭子,也不沉迷于找搭子。更要清醒地认识到搭子关系的临时性和浅层次,降低对搭子的期待值不对搭子产生更深层次的依赖。注重社交距离,不过度依赖搭子。不盲目和陌生人成为搭子,注意保护自己的隐私和敏感信息。谨记找搭子时最初指向的单一功能,不跟随搭子“拓展”其他违法犯罪及不利于身心健康的活动。

厘正内心情感,预防分离焦虑。搭子式社交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情感代偿,然而在搭子这样缺乏稳定和深度沟通的关系下,具备敏感多思、安全感不足、分离焦虑等情绪特质的同学,内心反而容易因为搭子“受伤”。灵活多变、随性组合的搭子关系,频繁地切换容易引发同学们的焦虑情绪。不要把搭子当作恋爱对象或好友,而是要保持一定的理性和清醒。在结束一段不太如意的搭子关系而“emo”时,请同学们厘清自己的真实需求,是否需要转而发展更加长期、稳定而深刻的社交关系。

认知与成长,给搭子“转正”。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了社交要求的三维理论,也即在社交互动交流全过程中,常有三种本质的要求:宽容要求、分派要求和情感要求。其中情感要求是指某些在社会交往中塑造并维持与别人亲密无间的情感联络的要求。搭子社交不能替代真正的友谊和爱情。在人际交往中认知自我,正是成长的要义之一。大学生的社交困难,通常缺乏一个交友的起点,搭子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可靠的支点,打破了从陌生到熟悉的壁垒。适时把搭子“转正”,让塑料友谊来一次进化,把搭子培养成为知心朋友,当关系良性发展时,就会带来“搭子”关系所无法替代的深情与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