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后遗症”?这份行动力拯救指南请查收
告别超长寒假,开启春季新学期,身体回到了校园,灵魂却似乎还未归位。一边要面对应接不暇的课业、考试、实习,一边是经过假期的长时间躺平“后遗症”持续发酵——沉迷电子产品、反应迟钝、专注力下降,平均每天想家6次……想振作起来,却发现已经深陷懈怠的泥潭,在浮躁和焦虑中内耗。
想要战胜“寒假后遗症”,恢复对生活的掌控?请收下这份行动力拯救指南。
Tip1 环境管理
假期疯狂追剧、看综艺、刷短视频,返校后放不下短暂的快乐麻痹,持续摆烂。
这时我们要远离舒适区,清除环境里与学习无关的刺激因素。隔断电子产品,学习期间撤下零食,为自己创造一个安静整洁的环境,以便聚焦于手头的事。如果做不到营造环境,还可以寻找环境,比如多去图书馆学习。这是因为杂乱的桌面容易影响你的注意力集中,让我们的注意力疲于奔波,甚至引发“注意力涣散症”。一天下来,既产出乏味又身心俱疲。管不住情绪更无精力学习与思考,慢慢地学习、生活都陷入恶性循环,乱成一锅粥。
周围人群也是环境的一部分,我们要尽量远离带来负能量的人,靠近积极上进的人。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脑细胞探测到其他人的行动时,会让你的身体也准备做同样的动作。这就意味着当你看到别人去拿零食、看手机时,你自己也会无意识地模仿他们的行为;而图书馆静谧的氛围、书页的环绕、沉迷学习的同伴,也会对你产生暗示和诱导,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Tip2 作息管理
放假期间作息被打乱,返校后白天学习昏昏欲睡,夜晚眼睛却瞪得像铜铃。应对这一情况,我们需要坚持规律作息,禁止利用晚上睡眠的时间报复性娱乐,只有定时吃饭,早睡早起,才是真正地补充能量和休息,才能以更加饱满的精神、更集中的注意力听课、备考或进行其他任务。
早睡早起的好处不止于此。早起的两小时,是一天中最有价值的时间段:经过一夜的休息,大脑在此时处于完全放空的状态,思考效率最高。如果我们非要踩点上课,那么状态最好的时间段就都被浪费在匆匆忙忙中了。早起时你还会有这种感觉:在别人刚起床时,你已经把一天中最重要的工作完成了;在别人刚开始工作时,你已经可以充分享受和利用这一天了。你变成了时间的主人,而不是被它牵着鼻子走。
学习和休息之外还需进行适量的户外有氧运动。有氧运动可以帮助我们分泌内啡肽,保持充实的积极心理状态,以奋发的精神迎接新学期的挑战;而适量的紫外线照射可以改善我们的大脑功能,从而改善学习、记忆和情绪。
Tip3 习惯管理
行动力的提升不是一夕之功,我们要允许自己有个缓冲的过程。缓冲期的循序渐进不等于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那我们可以做什么呢?
首先我们要接纳当下缺乏行动力的自己,重新评估现状,记录下自己一天都做了什么?每天花了多长时间做这些事?那些想学但是又没有学的时刻,当时有怎样的心理状态或外界因素等?大脑往往在不知不觉中作了决定,而我们总是后知后觉时间的流逝,这些问题正是为了帮助唤醒我们的自我意识,对症下药戒掉寒假后遗症。
然后,从记录中找到一个自己感兴趣并且可以坚持下去事情作为切入点,将其分解成小到不可能失败的行动,即“微习惯”,如:每天读一页书,每天早起十分钟,每天做五分钟运动,每天少看半小时手机,或者戒掉一样甜食。
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要求,进入更高阶段,但要切忌过分量化每日的任务,这样会使你更关注数量而非质量。
微习惯的日常小事需要的“努力程度”很少,一般不太会引起意志力的损耗,容易坚持下去。而大脑具有惯性,你越常做某事,大脑也会越倾向于做某事。微习惯改变了大脑的“自动反应模式”,让大脑聚焦于小小的改变上,关注自己正在做的事情、选择更难的而不是最简单的事。大脑的惯性加上身体的惯性,会让改变更容易持续下去,这些行为就会慢慢质变成我们真正的习惯。
“寒假后遗症”不是打不破的魔咒,不要纠结于曾经的摆烂,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当下的生活中,用行动冲破阴霾,才是对新学期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