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音乐成为心理疗法
音乐疗法(Music Therapy)作为一种新兴的,集音乐、医学和心理学多学科知识为一体的心理疗法,是音乐在传统的艺术欣赏和审美领域之外新的应用和发展。它主张通过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途径来治疗疾病。近年来,这一新概念新技术逐渐进入大众视野,刷新存在感的同时也逐渐成为心理治疗领域中的新宠。
音乐也能治疗?
科学研究表明,声波的频率和声压会引起人生理上的反应。音乐作为有节奏和规律的声波振动,是一种人体适宜的物理刺激能量,在强度合适的情况下会引起人体细胞和组织发生和谐共振现象。这种声波引起的共振现象,可以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直接影响人的脑电波、心率、呼吸节奏等生理指标,使血压下降,心率减慢,缓解紧张肌,带来人体神经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和消化系统等生理功能的改善和强化,同时调节激素的水平,如促进内啡肽释放,产生解痛镇静的效应;另一方面,音乐可以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从而缓解人们紧张、恐慌、焦虑等情绪,提高人们应激能力。
音乐特有的生理和心理效应,使得它应用于心理治疗领域成为了可能。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音乐因其调畅身心的功效早就被赋予了医疗的属性。中医传统文化认为:百病生于气而止于音,提出情志相胜以通畅精神和血脉,形成了独特的“五音疗疾”中医疗法,所以音乐的确可以用于治疗。
音乐疗法=听音乐?
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不少同学对音乐痴迷喜爱,有的甚至到了难舍难分的程度。网上出现这样的揶揄说辞:当代年轻人洗个澡选音乐的过程比选对象还认真!那么简单地听听音乐算是音乐疗法吗?答案显然不是。音乐疗法是基于科学研究并用于临床的心理干预技术,属于表达性疗法(Expressive therapy)的一种。在进行干预的过程中,音乐治疗师会利用音乐和它在身体、情感、心理、社会、审美和精神方面的作用,帮助来访者改善身心状态。
当代很多学生对于音乐的喜爱和依赖与音乐可以引发情感共鸣、纾解压抑情绪、缓解过度压力,达到舒缓放松身心的功能是分不开的,但从音乐疗法的定义、操作以及规范来看,日常生活中通过听音乐、唱歌这种相对简单的娱乐方式以达到放松的效果还远远不能进入音乐疗法的范畴,不过这也至少从侧面说明了大众对于音乐疗法较高的认可度、接受度不无道理。
我们能从音乐疗法中借鉴什么?
在信息已经高度发达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简单了解心理疗法的原理再巧妙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即通过音乐来达到放松的效果,可行性非常高。那么,我们如何巧妙利用音乐疗法进行深入浅出的实践呢?
第一,选择性倾听。由于音乐疗法不同于一般的音乐鉴赏,而强调特定的环境气氛和乐曲旋律、节奏,使病人心理上产生自我调节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所以在生活中借鉴音乐疗法,我们要学会选择性倾听。在音乐素材的选择上,无论是柔和舒缓的、热情奔放的还是轻松活泼的,都具有各自的功效,因此我们要“对症下药”。当你感到情绪难以排解时,选择自己喜欢的、合适的歌曲,按照上述方法倾听,纾解效果会更加理想。
第二,适度哼唱。音乐疗法是运用与音乐相关的听、唱、演奏、创作、律动、舞蹈等其他艺术形式的方法技术,达到消除心理障碍,恢复或增进身心健康的目的。所以,音乐疗法不仅仅是听。从心理层面看,唱可以刺激与提高使用声音的动机,提供更加丰富的互动体验。同时,唱也是有效的心理排解方式,能够增加自信感与自我认同感,使心情变得快乐、放松、愉悦。从生理层面看,唱能保健养生,对人体肺部,脸部组织和肌肉神经的锻炼等都大有裨益。在不影响他人的前提下,我们不妨放出声音,进行适度的哼唱、弹奏等,或许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三,主动感受。和我们从小到大听到的“提前预习,主动学习比单纯课上听讲的效果更好”这样的学习方法一样,音乐疗法注重患者的参与度与配合度,强调患者对音乐进行主动感受。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更加主动地接触音乐、了解自己感兴趣的音乐,将更利于我们对过多压力的纾解。
让理论有温度的非实践莫属。其实不止是音乐疗法,看似高大上的心理疗法,我们在了解其原理之后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巧妙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