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心源

《清心源》第187期

发布者:刘柏辉发布时间:2024-04-08浏览次数:14

MBTI人格测试,真的能够定义我们吗?

近期MBTI人格测试火爆全网,多次冲上热搜榜,收获了上亿次浏览。许多人在网上分享自己的测试结果:INFPESTJINTJ……这四个字母的组合,代表着你的人格类型,每个类型都有各自的特点。比如:INTJ是完美主义者,Ta们多疑、独立,思维严谨,要求高,而INFP则是理想主义者,敏感,善于倾听和接受,注重精神世界。不少网友将自己的测试结果写在个人简介中,作为自己的社交名片。那么,MBTI真的靠谱吗?         

MBTI是由美国作家伊莎贝尔·布里格斯·迈尔斯和她的母亲凯瑟琳·库克·布里格斯共同制定的一种人格类型理论模型。MBTI是一种自我报告式的人格测评工具,用以衡量和描述人们在获取信息、作出决策、对待生活等方面的心理活动规律和不同的人格类型表现。

 著名的心理学家荣格在《心理类型》这本书提出:两种态度类型(内倾、外倾),与两种理性功能(即理智、情感)和两种非理性功能(即感觉、直觉)四者之一组合形成了人们不同的心理功能特征。布里格斯母女正是在荣格的理论的基础上加入知觉(P)——判断(J)维度,建立了MBTI模型。 

MBTI测试的结果是四个字母,这四个字母分别关于人的四个属性,包括获取能量、体验世界、决策依据以及生活方式。 

维度一:获取能量的方式:内倾(I) – 外倾(E) 

维度二:体验世界的方式:直觉(N) – 感觉(S) 

维度三:决策依据的方式:情感(F) – 理智(T) 

维度四:生活方式的偏向:知觉(P) – 判断(J) 

这四个维度都影响着人的心理过程与外显特质。它们通过排列组合,才形成了众所周知的16种人格类型。     

这样似乎听起来挺靠谱的,但是理论中存在的缺陷让MBTI被专业人士认为是伪科学。因为荣格曾经说过自己书中提到的人格分类是源于经验的策略判断,并非来自实验和大规模调查。此外,迈尔斯母女二人完全没有接受过心理学和统计学的专业学习,她们对于荣格理论的学习和改进也缺乏科学的依据,因此,MBTI的理论是否可靠还存在争议。      

为什么一个有争议的人格测试会如此火爆呢?  MBTI具有方便、简单、题量相对较少并且更宜于操作等优点,且相较于星座、占卜、算命,属于正规的心理学测试。更重要的是,它满足了年轻人们对探索自我的渴望和更快速了解他人的需要。 

MBTI将人格的概念大大简化,以分类的形式划分成16个类型,可以快速的找到自己的同类,降低社交成本。当我们找到属于自己的标签,加入这个群体时,会让我们收获认同感和归属感。 

但是人格是复杂的,并非非此即彼,我们的行为也没有固定化的模式,在不同的情况下,我们的选择并不是绝对一致的,可能会同时受到两个维度的影响。例如在做决定时,我们既有理性的思考,也有感性的考量。如果过分信赖测试结果,容易陷入刻板印象的负面影响,会认为是这一类人,因此要做出符合测试结果的行为,这样反而本末倒置,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被四个字母限制住了行动。       

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要完全排斥MBTI人格测试呢?当然不是啦!以下几个建议可以帮助我们更加理性地看待测试结果。 

1.认识人格的复杂性  想要了解自己绝不是只通过几个简单的字母。我们每个人不但个性非常复杂,而且也在不断的变化当中。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来不断改变自己,也会针对环境做出不同的反应。我们都是复杂多面的,没有任何一个测试可以绝对的定义我们是一个怎样的人。 

2.认识测量工具的局限性  各种人格测试的结果应该只是我们认识自己的一个起点,绝不是终点。实际上,在测量人复杂的心理结构这件事上,没有工具可以完美胜任。而且心理量表一般要求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使用,尽可能减少环境、短期内心理状态变化等因素带来的干扰,才能得到准确的结果。当我们随意在网络上填写量表时,受到的干扰也是不可控的,对于测试结果的准确性有很大的影响。 

3.接纳自我  MBTI测试如此火爆是源于大家探索自我、了解自我的需求,当我们知道自己的人格类型后,便会产生我更加了解我自己的感觉。但是它只能作为一个工具,当我们把这四个字母奉为圭臬,用它来决定我们的服饰穿搭、人际交往、出行选择等,已经被MBTI的结果反向控制了。不同测试很难有统一的答案,如果没有对自我的接纳,我们的自我认知会随结果的改变而不断动摇,这反而违背了了解自我的初衷。       

探索自我的目的是接纳自我,实现自我成长。我们可以接受善意的、客观的意见,但是毫无根据的、绝对的评价需要我们理性判断。无论测试的结果如何,都不应成为探索自我的桎梏。完全沉浸于四个字母组合的解释说明,忽略客观真实的自我,并不利于个人成长。接纳自我的优点和缺点,才不会因为测试结果的变化而不断改变对自我的判断。       

每一个你,都是独一无二的你!不必让工具变成桎梏,与其把自己面目模糊地藏在几个字母之下,不如对自己和他人都保持开放,去认识真实的个体,拥抱真实的自己